推荐阅读

[1]
版主推荐=1[原创]鱼之逍遥 渔之逍遥
风中尘 (该角色不再存在)
10/16/2004 9:44:00 AM (#128708)
小时见鱼儿在水中戏游自在好不羡慕,自己学游泳时身若称砣之情景浮然若影。心想:我为什么不变成一条鱼呢?长大了读了好些圣贤书又明白了,原来羡慕鱼儿的还大有人在啊。





在中国古代瀚若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无数次写到鱼与渔,可见文人仕子们与鱼有着不解的情缘。在文化遍地的今天(现今 有人把学生娃在课桌上的鬼画桃符以及厕所里与营蝇为伍的文字也称为文化)我称之为鱼文化应不为过吧。




在这些作品中,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庄子,其笔下的鱼可畏最有喻意。无论是“不知几千里的”的鲲,还是“出游从容的鲦”从“涸辙之鲋”到“相口句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的鱼。它们无一不是道的载体,是逍遥的鱼。




“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儿时从歌中就知道:鱼是依附水而生存的。那么鱼之逍遥自然离不开水之逍遥。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其品行谦逊,亲附万物而又大公无私,是道的化身。《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水无定形不争先,遇物则让;上可化云气以游青天,下可捐细流入无无间,润泽万物。水的这些品德体现“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思想。




鱼因染水之性而近于道。《逍遥游》中那条化为鹏鸟的鲲鱼因向往“水之积厚”的南冥天池而“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




何等的令人神往。然大有大之逍遥,小有小之逍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见鲦鱼出游从容说:“是鱼之乐也!”由此也引出了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辩。这也体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达到人与自然融通相与默然两契的境界。庄子不论是“钓于濮水”还是“游于雕陵之樊”都在“得乎至美而游乎至乐”中与鱼儿一样做超然物外的优游。

除了钓于濮水的庄子外,其笔下还有两个著名的渔人。其一为任公子。他“以五十牛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了一年多,终于有一大鱼上钩,其中钩之状“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此鱼何其大也,使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都饱食一顿。

另庄子还浓墨重彩的记载了一位曾批评孔圣人的渔父。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渔父之言,纯为善意,所以孔子对渔父心折诚服,礼拜有加:“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无独有偶,与庄子同时代的屈原在《楚辞▪渔父》中也描叙了一位曾点化自己的渔父。“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由此看来,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顺乎自然,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之道,与道家“以无厚入有间”中的避世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




显然这些渔父们在后来人眼中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形象。他们超然于物欲之外,不为名利所累,隐逸于山水之间,“侣鱼虾而友麋鹿”;他们从容不迫如闲云野鹤,然而又大彻大悟如能除千年暗的明灯,以至于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文人。在文人笔下的众多渔父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




《桃花源记》中的那位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三国演义》开篇词中那位“笑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樵……只有他们才知道:名不可争、利不可图、权不足贵,清风高洁、淡泊宁静才是最大的快乐。受渔人情素感化的代有其人,不绝如缕。“归去来兮”的陶渊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不一而足。更有泛泛如吾辈,把竿临江,思想便开始做无止的神游。从浮漂之小点动到宇宙之大爆炸,由昨日超市的那位美媚而沙士比亚,哪儿不搭哪儿。总之,无油盐菜米、无股市升降、无河东狮吼。再看其表情,才纳纳然呆若木鸡,又飘飘然如御风乘龙,俄而忧忧然如殇考妣,刹时又欣欣然若中大奖。这不正是庄子所指的那种“无所待”的逍遥游吗?
点击统计:3896 责任编辑:子音
10/21/2006 10:49:00 AM (#6525496)
永远幸福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分享你的心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