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列为采用乖乖咙地个咚,韭菜吵大葱---魅力扬州!
5/17/2005 3:19:00 PM (#206752)
点击统计:100691 责任编辑:公仔麵
6/8/2005 8:33:00 AM (#3254775)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八怪传说----赏你一个妻子

    李鳝在山东滕县做知县时,有一次查访民情回来,乘着轿子经过市上,听到茶馆中有人说道:"这老头儿可是个好官!"这时,旁边有一个小伙子一声冷笑道,"天下有几个官是好的?他要真是个好官,就替我这个穷光蛋讨个老婆。" 李鳝听了,就叫衙役把这个人带回县衙,升起大堂。李鳝对这年轻人喝道:"你年纪轻轻,身强力壮,却如此的贫困,肯定是平时不务正业,今日对本县又出言不逊,该当何罪?"这小伙子没有想到一句一玩笑话竟惹出了一场官司,早就吓傻了,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李鳝又说:"念你年轻,不懂世故,暂且免打,罚你将这衙门外的两只狮子洗刷干净,不许有一点儿污迹。"
    原来,县衙门前有两只石头狮子,年长日久,长了不少青苔,被太阳一晒,青苔都干在石头上,很难洗去。这小伙子倒很能干,他借来水桶,挑来清水,一阵冲刷,居然把两只石狮子洗得干干净净。
洗完了,差人带小伙子上堂回话。李鳝见这小伙子干活利索,不像游手好闲之辈,有心帮他一点忙,就说:"本县念你洗刷石狮辛苦,赏你一个妻子,你二人当堂完成婚。"说着在公案上拿起纸笔画了一个农村姑娘,要差役拿着和这小伙子一起拜堂。
    这时堂下观看的人已有好几百,大家从来也没有见过县太爷这样审案,看到李鳝随随便便,就像开玩笑一样,都哄笑起来。
    突然,李鳝把惊堂木本拍,大喝一声:"你们众人为何哄笑!"说着,命令差人关上大门,一个不准出去,他又对众人说:"你们扰乱堂规,愿打还是愿罚?"众人跪成一片,叩头请罪,都连说:"愿罚,愿罚。"
于是李鳝命差人把门开了一道缝,让众人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出。凡穷人身无分文的,放他们过去,衣着破旧的愿给几文,就罚几文;衣着讲究的阔人随身带的银钱全部交出。倾刻之间,众人都出了衙门,所留下的银钱将近百贯。李鳝把钱赏给小伙子,说:"城东二十里有个小村庄,庄子上住着一个姑娘,父母双亡,就是我画上画的这个。你照着画去找她,本县差人替你说媒,这些钱拿去操办一切,今后,要勤俭持家,好好过日子,不要再怨天尤人了,去吧!"
    小伙子叩头谢恩,拿着钱高高兴兴地办喜事去了。
    原来,李鳝查访民情时,经过一个村庄,见有个姑娘刚刚死去了双亲,无依无靠,实在可怜,就想为她找个归宿,不想在回衙的路上就遇到了这么一个小伙子,这也叫"无巧不成书"哩!
6/8/2005 8:34:00 AM (#3254779)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八怪传说---画佛
    金农的妻子去世以后,就娶哑巴使女作填房。她虽然不会说话,但能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每日里,都是金农一大早把钱交给哑巴,让她上街买菜打酒。哑巴是“尽钱买货”,从不存一点“私房钱”。
    这一天,金农刚起身,就被朋友喊出去。金农临走时匆匆忙忙的,忘记把中午买菜打酒的钱交给哑巴了。那哑巴是老实人,心想金农既没有丢钱嘛,大约他不回家吃饭了,就煮了一锅粥,给自己和小孩充充饥算了。
    哪晓得金农在外边应酬了半天,又回来了。哑巴急了,指指粥锅,示意金农:中午只有吃粥。又指指自己的口袋,拍了拍,伸开双手,意思是:我没得钱啊。这时,金农才想起来,自己早上临走时没有丢钱给哑巴。反正再买菜也来不及做了,算了,就吃粥吧。
    要说巧,巧事还就多得很。正在金农手捧大碗喝粥的时候,来了一个和尚,要请金农画一幅大肚罗汉佛,五两银子作为润资。
    金农接过银子,对和尚说道:“画不起来。”和尚感到奇怪了:五两银子一幅佛像,润资没有少把啊,怎么画不起来呢?他晓得金农脾气怪,不敢多啰嗦,只好说:“金先生,如画不起来,就请你写一个条幅也行!”
    金农一听,知道和尚会错意了,哈哈大笑起来,他随手在书桌铺好一张大纸,拿起毛笔写了起来:
    一肚粥汤便溺多,
    何能一气画阿罗?
    明朝酒饭充肠饱,
    挥成请看笑呵呵。
    和尚见了,心里头这个高兴就不要说了,什么道理呐?原来,他只花了一幅画的钱,就买到了金农一首诗、一幅字还有一幅画。这个便宜啊,你到哪块讨去?于是,和尚合十施礼,告别金农走了。
果然,第二天中午,金农喝了酒以后,趁着酒兴,三笔五笔,就画成了一幅笑呵呵的大肚罗汉像,交给了乐颠了的和尚。
6/8/2005 8:39:00 AM (#3254796)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八怪传说----一字师



    过去,扬州茶馆酒楼中有座“月明轩”,很响名。
    有一天,高翔来月明轩饮酒,想解个闷儿。啥闷呢?原来他新作了几幅画,请人评点。好多人都称赞他画意很好,就是书法差些。他听了,嘴上不说,心里不服,来店里想讨个醉。
    店里有个小伙计,叫秦虎,年方十九,长得很秀气,腿快,手快,嘴快,很讨顾客欢喜。秦虎给他端了一壶酒,两碟小菜:盐水鹅和油炸蚕豆瓣,都是下酒的好菜。高翔点点头,就一人自斟自饮起来。
    只见邻座客人吃毕起身,秦虎笑着招呼,“你老,好走。”说完就忙着收拾碗筷。桌子抹完,他就用抹布在桌上飞快地画了个什么……好像道士画符。高翔不由心中奇怪。
    不一会,又一张桌空了位,秦虎又去抹桌子。高翔十分留心,就站起来,悄悄地走过去。只见秦虎匆匆收起杯盘,抹干净桌子,又用抹布飞快地画着……高翔大吃一惊:“你是在写字呀。”
    秦虎不好意思了,“先生,莫笑话,我写了玩玩。”
    “是一笔头的‘虎’字吧?”
    “是虎字,我不是叫秦虎吗?”
    高翔看看桌子上的水渍,点头赞赏说:“秦虎,你练的字不错。请你给我写幅中堂吧。”
    “不,我旁的字都写不好,只会画一个‘虎’字。莫取笑。”
    “这‘虎’字写得传神,真妙啊。你是从哪本帖上学的?”
    秦虎摇摇头说:“实不相瞒,三年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来店里饮酒,是我请教他,如何写一笔头的‘虎’字?他就用筷尖蘸酒在桌上写了个‘虎’字。我整天穷忙,哪有工夫练字呢?只有天天借抹桌子,顺便写一个‘虎’字。几年来,我也习惯了。”
    高翔夸他,“你把桌当纸,抹布做笔,天天这样写真不容易呀。我想,请你写个‘虎’字做一幅中堂好吗?”说着,他去跟老板借了纸墨笔砚来。
    秦虎双手直摇,“别闹,别闹,我连毛笔都拿不好,还能写字吗?”
    “你不用拿笔,就用抹布沾墨写好了。”
    这时,老板也来劝他,“既然这位先生请你,你就试一试吧。”
    高翔连忙磨墨,墨液浓了,就倒进碗里,自己再磨,不一会聚了半碗。旧抹布沾上油污,不能上墨,老板特地找来一块新抹布。高翔忙在桌上铺好纸,笑着说:“请,请!”
    秦虎看看这架势,觉得不写是不行了。心想,反正是闹着玩的,就无所顾忌地捋起袖子,拿起新抹布在碗里蘸好墨,在纸上像风旋了一阵,墨迹淋漓,一笔头就写出有方桌大的一个“虎”字。
    大家看了,果然龙飞凤舞。高翔高兴得拍掌叫绝!他恭恭敬敬地对秦虎作了一揖,说:“你就是我的一字之师!”
    秦虎吓得忙说:“先生作揖,小人岂不要叩头了吗。”说得大伙笑了起来。
    高翔把这个虎字送到裱画店去,制成一幅中堂,挂在家里,早晚揣摹,心领神会。他天天练笔,终于也练出了一笔头的好“虎”字。从此,一看到比自己强的他就跟人家学,这就是高翔后来成为书画名家的秘诀。
6/8/2005 9:39:00 AM (#3255004)
冬眠状态通行证 wc


级别:1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8/27/2003
不错的样子,我要去
6/8/2005 10:30:00 AM (#3255311)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八怪传说---水壶诗


    郑板桥辞官回乡,靠卖画为生,日子过得寒饥饥的,数九寒天,就那么一件棉大褂,遇上大风,他就找根布带子扎腰。
    一天,郑板桥来到扬州盐运司衙门。衙门口有两个当差的,一个胖得像冬瓜,一个瘦得像丝瓜。他们看到郑板桥这身打扮,赶紧喊住:“喂,干什么的?不要瞎闯,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郑板桥看看这对恶神,也不计较,便说:“我找你家老爷。”
    那个胖的一听,说了:“找我家老爷?你是来揩油的吧?老爷关照过的,不给进!”
    那个瘦的想拿郑板桥开开心,说:“我家老爷结交的都是斯文人,你果真要找老爷,做首诗来听听,就放你进去。做不出来嘛,就别怪我们啰!”
    郑板桥望望他们,又好气又好笑,便说:“出题吧!”
    两个人一听,反倒难住了,出什么题呢?还是瘦的鬼点子多,他看看门房里烤火盆架上,水壶正“突突”地冒气,就指着水壶说:“就以这个为题吧!”
    郑板桥看看这对活宝,随口吟了出来:
    “嘴尖腹大架儿高,
    才得温饱便自嚎,
    笑尔不堪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郑板桥一边说,一边指划。那个胖的摆出一副架势,摇头晃脑地说:“好诗,像极了!”
    那瘦的倒听出味道来了:“瞎,像什么啊,他是借着水壶骂我们呢!”
    等到他们想拦阻时,郑板桥早已走进大门,弯到大厅后头去了。
    两袋烟工夫,盐运使老爷送郑板桥到了衙门口,盐运使双手一拱:“板桥兄,恕不远送!”郑板桥也拱拱手,转身走了。这刻,两个当差的才晓得刚才拦阻的正是郑板桥。
6/8/2005 10:34:00 AM (#3255325)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八怪”怪在哪里?


   一、“扬州八怪”产生的背景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萎糜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二、“扬州八怪”有哪些名家?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形容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

    三、“扬州八怪”怪在哪里?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当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怪”的主要原由。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创造新的画风而努力。无疑,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众多的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继承的宝贵遗产。
6/8/2005 10:58:00 AM (#3255449)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 州 学 派

  18世纪是清代学术的极盛时期,乾嘉学派是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以考据为治学方法的学派。扬州学派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分支。当时分学问之途为三:义理、考据、文章。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考据是相对于专讲“义理”的宋学而言的;相对于文章,它又称“朴学”;就其重实证,又称“实学”;就其取证特重汉儒经注,又称“汉学”;就其尊崇原始儒学,又称“左学”;就其师承家法,特崇汉人郑玄,又称“郑学”。
  乾嘉学派中的许多代表人物与扬州有密切关系。该学派首先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境内兴起,最后却由扬州学者集其大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中囊括从明末清初顾炎武迄清末民初370多名学者,其中祖籍扬州的学者多达33人,加上长期寓居扬州的学者,竟占有清一代学者的十分之一以上。原因与扬州的地方文化背景很有关系。
  首先,丰厚的文化沉淀,前人学术研究的成就是扬州学派的重要学术渊源。经过康熙、雍正年间的修养生息,扬州已逐渐平复战争创伤,进而成为东南文化的重要集中地,诗词、书画、戏剧、曲艺、编史、修志、园林、工艺成就可观。
  其次,教育的空前繁荣,成为学派滋生、繁衍的温床。扬州学派中的多数人都曾在这里发蒙启顽,有师徒相授的,学友互磋的,有血缘型的,姻亲型的,社会的,家庭的,千丝万缕的治学网络起了重要作用。如阮元,在扬州渡过了他全部青年求学时期;焦循家学渊源,从小在此“研习经书,博览典籍”,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治学之道。 再次,图书的收藏和雕版业的发展对学术研究的支持。扬州学者在此能饱览群书,而且能及时刊行自己的著作,将学术成果及时公之于世,为世人认识和首肯。
  最后,文章太守的倡导和提携,对学术研究亦是重大支持。如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扬州知府伊秉绶,当他们任职扬州时,正是扬州学派趋于形成和走向鼎盛的时期,他们能与学者切磋学术,展开讨论,政治关心,经济资助,自然使学者在这一小环境中自由地施展自己的研究才能,安心地进行学术研究。 乾嘉学派,一般来说可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吴派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解说。以戴震为首的皖派,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考证。其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为治经的途径,在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与吴派相比,吴派唯汉人训诂为准,而皖派反对墨守古人经说,主张择善而从,而断之以已为考证,无疑比吴派更为高明。戴震是乾嘉学派中最具有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思想家,他曾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用训诂疏证儒家经典的形式来反对程朱理学,具有反抗儒家正统观念和反动黑暗统治的思想意义。他既是思想家,又是学者,他拓宽了考据之学,范围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推广到考究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旁及算学、天文、机械等。他一生著述颇丰,有《考工图注》、《屈原赋注》、《日编》、《水经注》等十多本专著。 戴震的学术思想和见解对扬州学者影响极大,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焦循、汪中、阮元、任大椿都师法戴氏,正式受业于戴氏并经他严格训练的,仅王念孙一人。
  扬州学派治学态度的方法是十分可贵的。首先,他们远师顾炎武,近法戴震,崇实黜虚,重视客观资料,不以主观的想象轻下判断,广泛搜集资料,归纳研究,有着细致、专一、锲而不舍等可贵精神。虽然有考据过细,以繁为贵的偏向,但对于纠正宋明理学家由不懂古书到妄改古书,空谈无垠相比,无疑开了一代治学之风气。其次,他们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尤其敢对诸子百家的经典重新认识和评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如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对时贤之说,或从之,或驳之,择善而从,为我所用。焦循在治《易》上,突破了两千年传注的重围,以旁通、相错、时行三条根本原则别辟蹊径。再次,他们研究内容博大精深,张舜徽在《扬州学记》中说:“余尝老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他们不仅在经学、音韵、训诂方面前无古人,而且在史学、文学,乃至天文、地理、历算、科技诸方面也有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治学精神,研究成就将乾嘉之学推向峰巅,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开采、继续和发扬。
6/8/2005 11:05:00 AM (#3255476)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文化名人与扬州



阮元寻碑碣

    金石碑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清代学坛泰斗阮元十分重视。他任山东学政时见金石遗文、残碑断碣常被人弃如敝屣,十分心疼,于是广为搜求征集各种碑刻拓本,共得1300多种,编刻为《山左金石志》24卷。调任浙江学政后,又在浙江搜访、摹拓金石文字,编刻成《两浙金石志》18卷。我在山东曲阜孔庙,见到了一对汉代石人,分别高为2.2米、2.54米,一佩剑,一执殳,胸间刻字古朴,被历代金石家重视,金石专著多有收录。当时被弃于县城东南4公里的张曲江西鲁王墓前。乾隆五十九年,阮元将两石人移往孔庙西的矍相圃,予以保护,解放后被移入孔庙。
  在广西大石山,有与九峰山相连的百余米石壁,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古色斑斓,犹如巨大的天然壁画。阮元之前,当地人任其自然,从未想到他的价值。阮元任两广总督时,曾六度游览此处,欣赏琢磨,终于看出内中奥妙,手书“游漓江石壁图”,并组织工匠镌刻画壁之上。从此这块石壁,提升了这里的文化品位,不仅成为游人必游的一景,而且引动多少贤人争相效仿。阳朔知县效阮元之举题写“画山马图”,广西巡抚陈善治题刻的“画山”,尤其引人注目,所以此景有了“奇山、奇画、奇文”之称。1963年,周总理来此,也受启发,题写“九马画山”四字。站在石壁前,导游听说我是扬州人,特别详尽地介绍了阮元的功绩。作为家乡人,我当然很自豪。
  值得注意的是,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在扬州研读典籍,发现在嘉靖维扬志图的雷塘之北画一墓碑,碑刻“隋炀帝陵”四字,他认为,此图距今非久,碑不应迷失。于是他凭着蛛丝马迹,遍问城中之人,历尽艰难,但不气馁。后在北郊询问踏访,通过老农找到了隋炀帝陵,又央请扬州知府、书法大家伊秉绶题写碑文,镌刻竖立。精神实在可佳。在现今唐城博物馆有一八角石柱,是唐代的遗物,高2.28米,直径0.6米,石材为青石,有细丝红纹。该柱原应在唐淮南节度使衙署,柱上刻有“唐贞元十二年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京兆杜佑题”,柱上还有铭文,虽漫灭模糊,但有些字仍依稀可辨,相关方面如能拓片揣摸,当可洞悉此柱的真正用途。嘉庆十二年,阮元在扬州,研读史志发现,杜佑是唐代大学者,杜牧的爷爷,于是耐心寻觅,石柱终见天日。他特地撰文勒石:“旧志古兴教寺,有杜佑题名八角石,今访之不得,而寺南里许将军塘有八角石柱,无字,移寺前刊君卿名以存古迹。大清嘉庆十二年,前兵部侍郎,都察院右都督御史浙江巡抚”。二百年过去了,站在碑碣前,手抚清冷的碑石,对这位贤相大家仍充满深深的敬意。

鲁迅先生关注扬州

    鲁迅先生曾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攻读,对扬州当有了解。且他的好友吴志馨即为瓜洲人,与鲁迅一同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同班且同宿舍,常一起散步、吃茶、逛书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01年,吴志馨被保送至日本海商学校,1902年鲁迅亦被保送至日本留学,两人鱼书频寄。据回忆文章载,鲁迅先生给他的信纸“积盈数尺”,由此可知交往之频,友谊之厚。吴志馨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同时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思想的感染,一生致力于改良海军。护法运动中,他鼎力相助孙中山,陈炯明叛变时又以海军优势与叛军相抗,北伐战争中,身任渤海舰队司令的吴志馨准备起义,削弱奉系军阀力量,不慎泄密,为张宗昌捕杀。
  鲁迅先生的遗著中关于扬州的评述颇多。在辛亥革命前夕,志士仁人搜集清兵残暴记述,将《扬州十日记》大量翻印,鲁迅十分赞赏,并在《杂忆》中指出:这种做法“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对“扬州八怪”鲁迅颇为关注,他曾购买《罗两峰鬼趣图》、《郑板桥道情词墨迹》、《金冬心花果册》等。在《捣鬼心传》中说:“清朝人的笔记里,常说罗两峰《鬼趣图》,真写得鬼气拂拂;后来那图由文明书局印出来了,却不过一个奇瘦,一个矮胖,一个臃肿的模样,并不见得怎样的出奇,还不如只看笔记有趣。”对于郑板桥,鲁迅在《怎么写》中说:“《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我所不喜欢的是他题了‘家书’两个字。那么为什么刻了出来给许多人看的呢?不免有些装腔。”对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他也在文章中说“因为有人谈起写篆字,我倒记得郑板桥有一块图章,刻着‘难得糊涂’。那四个篆字刻得叉手叉脚的,颇能表现一点名士的牢骚气。”对八怪的评述,表面看鲁迅有些地方可能有点偏颇,实质上他不是专评,而是借题发挥,但“表现一点名士的牢骚气”,确是一针见血之语。
  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鲁迅曾在《宋之志怪及传奇文》一文中,评论宋代扬州小说家徐铉:“《太平广记》以李日方监修,同修者十二人,中有徐铉,有吴淑,皆尝为小说,今俱传。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南唐翰林学士。……铉在唐时已作志怪,历二十年成《稽神录》六卷,仅一百五十事,比修《广记》,常希收采而不敢自传,使宋白问李日方,日方曰,‘岂有徐率更言无稽者!’遂得见收。然其文平实简率,既失六朝志怪之古质,复无唐人传奇之缠绵,当宋之初,志怪欲以‘可信’见长,而此道于是复振也。”评价甚为精当。
  对于扬州的人民,鲁迅一直十分关注。有两个小例子。1934年5月,玄武湖竟然将三个畸形人放在动物园中展览,其中一女子前写着这样的标签介绍:“半截美人,年二十四岁,扬州产,面发与平常美妇无异,惟无腿,仅有肉趾两个,此所以称为半截美人,”《大美晚报》还载文大宣特宣。鲁迅十分愤怒,据此写了《玄武湖怪人》一文,愤慨地指出,三个人明明是畸形或病人,“而乃置之动物园,且说是‘动物中之特别者’,真是十分特别,令人惨然。”对世人以残病人取乐的麻木不仁,对奸商以残病人为赢利工具的无耻更是猛烈鞭挞。另一事,他曾于同年给儿子海婴买玩具,买了一枝扬州民间的竹枝土机关枪,他和儿子在大街上毫无顾忌地当着“文明的西洋人和胜利的日本人”不断格格格地摇着机关枪,尽管这些人看了面露鄙夷和悲悯的神情,但鲁迅和儿子毫无愧色,继续摇着竹抢大步走去。后来他在《玩具》一文中写道,当时所以“毫无愧恧”,因为这竹枪是创作。他满怀热情的赞颂:“江北人创作了粗笨的机枪玩具,以坚强的自信和质朴的才能与文明的玩具争。他们,我以为是比从外国买了极新式的武器回来的人物,更其值得赞颂的。”这是从竹枪上看到扬州人民的创造力,更看到扬州人民身上蕴含的斗争精神。
  鲁迅曾和扬州如此接近,且对扬州的雅文化和俗文化如此了解和喜欢,鲁迅来过扬州的推断,大概不是虚妄之言。

解析郭沫若咏扬州诗

  郭沫若先生对扬州是情有独钟的,他为扬州写过不少诗词,题材的多样性,情感的丰富性实在值得解析。
  学者的严谨,郭老不仅对于高雅文化,而且对于通俗文化、地方文化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和扬州的艺人多有交往,1949年曾写《赞南方剪纸》:“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淳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1957年,他见到剪纸艺人张永寿为他的《百花齐放》诗集配上的剪纸后,写诗盛赞:“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该诗看似信手挥洒,但切事切题,且跳出剪纸艺术的圈子,盛赞剪纸艺术丰富了文化的百花园。1956年,扬州女画家吴砚耕在北京刘契园写生,三月作菊200幅。郭沫若闻讯,亲自观赏画家作画,当即题诗盛赞:“菊花饶有阶级性,敢与严霜作斗争。花不飘零根不死,东篱岁岁茁新生。”虽然带有时代色彩,但用典赞花恰到好处,也就不必苛求郭老了。
  战士的豪情,郭沫若先生不仅是学者,更是战士,他的诗决非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充满豪情,如同烈火、闪电、天狗、凤凰。1963年鉴真大和尚圆寂1200周年,他亲自为纪念碑题词,作七绝《鉴真盲目航东海》:“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且亲笔书赠大明寺。他曾在日本生活多年,对中日友谊热切关注,其时他兴犹未尽,6月1日又写《满江红》词,盛赞鉴真的功绩:“咄咄奇哉,开元有鉴真和尚。盲目后,东瀛渡海,奈良驻杖,五度  桴拼九死,十年讲学谈三量,招提寺犹有大铜钟,严洪亮。”1972年他又在《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中盛赞鉴真的精神:“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同寻常。”郭老的可贵在于,他总是努力研究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努力使传统为现实服务,文化为经济外交服务,所以他借鉴真东渡,盼中日友谊的加深:“晁衡来,鉴真往,唐文化,交流畅,恨今朝有美帝从中阻障,千二百年堪纪念,樱花时节殊豪放。要同心协力保和平,驱狂妄。”尽管是在1963年,那时文艺作品政治口号式的颂向很浓,但郭老却致力于诗歌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艺,运用传统的诗词形式,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其作品确有松柏精神,云水风度,耐人寻味,非大手笔而无此风。
  诗人的浪漫,史可法纪念馆有一中堂,“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梅花岭畔遗香在,铁火贡何时返
6/8/2005 3:47:00 PM (#3256837)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小巷

附件:1176169863906250.jpg
6/8/2005 4:54:00 PM (#3257068)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三把刀
     扬州三把刀,即扬州厨刀(美食)、扬州修脚刀(沐浴)、扬州理发刀(美发美容),以其固有的休闲性和大众性,成为极具影响力和开发价值的文化品类,而日益凸现出来。

  扬州三把刀,是一个历史品牌。近2500年来,扬州的汉、唐、清的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扎根外埠、漂洋过海、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深邃磨砺的扬州三把刀走出了本,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如今,以“厨刀”成就的淮扬菜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修脚刀”叫响的“扬州沐浴”的招牌高挂各大都市的浴城温泉,以“理发刀”为标志的美发美容业赢得众人的青睐,扬州被公认为三把刀的故乡、摇篮与源头,三把刀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又一重要载体和象征。

  扬州三把刀,是一个经济品牌。三把刀与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息息相关。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民生活的富裕,扬州三把刀从过去是市民、农民谋生的一个手段,现在已发展成为一大产业,越来越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扬州三把刀作为第三产业,既是一门传统产业,更是一门朝阳产业。

  扬州三把刀,还是一个文化品牌。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已经不只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扬州三把刀成为完备而成熟的专业技艺,是因其博大精深,不仅有精湛理论、规范技艺,而且人多艺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有文化作支撑,三把刀产业的品位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同时又因有市场的需求,三把刀文化才具有旺盛的生产力。三把刀产业与三把刀文化的结合,是经济与文化实现相互转化的有力印证。

  领略过扬州三把刀的人,一定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新的启示。
6/8/2005 4:58:00 PM (#3257083)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三把刀--(菜刀)淮扬宴席菜

    淮扬菜系中宴席的起源至迟不晚于西汉。西汉淮阴人枚乘所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涉及多种菜肴、羹汤、饮料、饭食,当是淮扬一带饮食活动的反映。

    历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宋元,淮扬宴席有较大发展,只是缺乏详细记载。

    明清时期,淮扬宴席的发展形成一个高潮。明万历年间《扬州府志》记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这“制度”之中,就包括饮宴规格、规矩。清代康熙年间的《扬州府志》中则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

    据史料记载,清代淮扬宴席可分为民间宴席、市肆宴席、文人雅集酒会、盐商宴席、官府宴席几类。其中,著名的有民间宴席中的“七簋两点”“三碗六盘”两种;市肆宴席中的全席、船宴、素席等,而全席中,又以全羊席、全鳝席名气最大;文人雅集酒会中的“红桥修禊”“(名园)诗文酒会”“平山堂宴集”等;盐商宴席中的“山珍海错席”“戏席”等;官府宴中的“满汉席”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扬州画舫录》中收录的“满汉席”食单,是中国关于“满汉席”的最早详细记载,在中国宴席史上有着重要价值。

    1949年10月1日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后,于北京饭店举行了国宴,史称“开国第一宴”。据报道,“这个盛大宴会的菜点烹调就是由北京饭店淮扬菜厨房承担的”“宾客对宴会菜点给予了高席评价”。这是淮扬宴席史上的光彩篇章,极有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淮扬宴席一方面进行改革,删繁就简,注重营养平衡,进行菜点合理搭配;另一方面为适应旅游及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进行了历史名宴的挖掘及创新宴席的研制,并已取得重要成果。如扬州的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头宴、鉴真素宴、清真宴、淮安、淮阴的长鱼席,靖江的全羊席,宝应的全藕席,高邮的全鸭席、汪氏家宴、兴化的板桥宴,泰州的梅兰宴等,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8/2005 4:59:00 PM (#3257087)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中华第一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宴席的经典之作。满汉席出现于清代康乾盛世,康熙大帝南巡,驻跸扬州,始设满汉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扬州官绅接驾,仍沿承满汉席。从此满汉席声名远扬,各地竞相仿制,列为接待六司钦差、百官食次,其规模体例均源于扬州的满汉席。在康乾满汉席的基础上推出的扬州满汉全席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

    扬州满汉全席具有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满席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擅长烧烤,以牛羊肉为主,兼收山珍野味,风格质朴。汉席以淮扬风味为主轴线,荟萃江南风味精华,以江鲜、河鲜、海鲜为主,技法多样,风格雅丽,清新多姿。满汉全席在原料选择、烹调方法、工艺技法、菜款设计、器皿选用、进馔程式等方面,上承八珍,下启名宴,集烹饪之大成。《扬州画舫录》《调鼎集》《随园食单》《扬州竹枝词》等,多有满汉席和满汉全席的记载,从不同的视角互为印证,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

    为了使扬州满汉全席从历史走向现在,扬州烹饪界的专家学者殚精竭虑,从历史的奢华到现在的菜式精当,贯穿着源于传统又能高于传统的取舍与开拓,对于一些有悖于动物保护条例的珍稀原料不再沿用,菜品的设计力求为现代人所欣赏,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趋向。

    扬州满汉全席富丽堂皇,豪华丰盛。扬州烹饪界的专家学者和扬州迎宾馆对扬州满汉全席进行整体设计,全席分两套,每套菜肴108道。为了给品尝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有三日六宴、两日四宴、一日两宴、精品宴等四种模式。每宴菜肴36款,对应36天罡,席间“满”与“汉”的菜点交替呈现,使就餐者领略“中和”饮食文化的韵味。在宴席铺陈、餐具设计、艺乐馨幽、像生雕塑、进馔程式等方面,突出皇家气派。菜点凝炼淮扬烹饪大师技术造诣,展现“东南第一佳味”——淮扬风味的魅力。



中华第一满汉全席菜单(精选)

席前侍奉 贡品香茗: 奶茶、平山贡春
六茶点: 芸豆卷、秦邮董糖、豌豆黄、窝窝头、淮安茶馓、萨其马
六干果: 琥珀桃仁、开口银杏、蜜饯青果、杏仁佛手、香酥蚕豆、兴安榛子
四仙果: 桂圆、葡萄、李子、蟠桃
食艺欣赏: 王母蟠桃、鹤鹿同寿、麒麟献瑞
冷菜八碟: 凤尾大虾、凫卵双黄、玫瑰牛肉、金钱香菇、美味翠瓜、珊瑚雪郑、牡丹酥蜇、水晶肘花
调味小菜: 宝塔菜、满族芥菜、香腐乳、卤虾豇豆
珍品海错: 金丝官燕、蟹粉排翅、月宫鱼肚、金钱紫鲍
红白烧烤: 烤乳猪、鸭丝美卷、富贵双味、菊花鳜鱼
南北山珍: 梨片果子狸、黄焖飞龙
满汉热炒: 梅花鹿幼、玉带虾仁
山野蔬鲜: 鸡枞(同音)珍宝、扇面芦笋
满汉细点: 乾隆御饼、一口飘香、枇杷酥、翡翠水饺、竹节小馒首、八珍糕
甜品: 津枣蛤士蟆
时菜花盘: 万年长青
席后品茗: 乌龙茶
音乐欣赏: 春江花月夜


附件:扬州1290837.jpg
6/10/2005 8:43:00 AM (#3269348)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开国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了开国大典,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晚,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新中国第一次盛大国宴。宴会以淮扬风味招待宾客,中外宾客对菜点给予高度评价。开国第一宴菜品质朴、清鲜、醇和,为国宴的精陈简约定下了基调。

   从1949年起,国宴一直以淮扬风味为主。淮扬烹饪大师李魁南先生从1953年起主理国宴,为许多重大国事活动设计以淮扬风味以主的国宴,谱写了淮扬菜的重要篇章。经常入选国宴的有清汤燕菜、蟹黄鱼翅、香麻海蜇、虾子冬笋、芥末鸭掌、酥靠(同音)鲫鱼、水晶肴蹄、桂花盐水鸭、清炒虾仁、东坡肉方、鲍鱼浓汁四宝、干靠(同音)大虾、鸡汁干丝、口蘑镬焖鸡、扬州蟹粉狮子头、千层油糕、淮扬汤包、菜肉包子、黄桥烧饼、春卷等淮扬名馔名点。

   现在,扬州迎宾馆、扬州西园大酒店、扬州宾馆、扬州市春兰大酒店、扬州市蓝天大厦均能制作开国第一宴。


开国第一宴菜单:
冷菜:香麻海蜇 虾子冬笋 炝黄瓜条 芥末鸭掌 酥靠(同音)鲫鱼 罗汉肚子 水晶肴蹄 桂花盐水鸭
四调味:扬州小乳瓜 琥珀核桃 白糖生姜 蜜腌金橘
热菜:清炒翡翠虾仁 鲍鱼浓汁四宝 东坡肉方 鸡汁干丝 扬州蟹粉狮子头 全家福
汤菜:口蘑镬焖鸡
点心:炸年糕 黄桥烧饼 艾窝窝 淮扬汤包
主食:菠萝八宝饭
水果:时果拼盘



蟹粉狮子头
附件:扬州230987.jpg
6/10/2005 1:22:00 PM (#3271364)
bon_vacances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介绍!!!!
6/10/2005 1:57:00 PM (#3271617)
冬眠状态通行证 清澈

级别:6
来自:(广东) 深圳
诞生:5/9/2005
不错。
6/10/2005 4:12:00 PM (#3272482)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乾隆御宴

    清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曾六次南巡,驻跸扬州。乾隆南巡,除政事外,游山玩水,遍尝江南美食。从乾隆御膳档案可以看出,乾隆爱食东北的山珍,特别爱食燕窝、淮扬菜点、苏州点心、锅子菜(火锅)和素食。他曾说:“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膳食专家对乾隆的膳食作了这样的评价:“讲究荤素搭配,尤精野味烹调”“嗜鸡鸭爱火锅,戒牛兔远海味”“注重食补食疗,以求养生保健”。

   根据乾隆的生活习俗和膳食特点,扬州西园大酒店从乾隆食单和淮扬菜中精选出二十余道菜肴组成乾隆御宴,从高、精、素、补方面统筹搭配,气派豪华。



乾隆宴菜单
冷菜 主盘:松鹤延年
     围碟:盐味红袍 上素烧鸭 抱财荣归 牡丹酥蜇 紫香虎尾 红油鱼片 鸡汁干丝 桂花鸭脯
热菜: 鸡汁鲨鱼唇 象牙凤卷 酒糟鲥鱼 明珠燕菜 天麻智慧 游龙戏金钱 如意菜心
甜菜: 蜜汁蛤士蟆
乾隆细点: 乾隆玉饼 八珍糕 四喜饺子 蝴蝶卷子 五丁包子 细沙粘饼



附件:扬州23987就.jpg
6/10/2005 7:34:00 PM (#3273700)
小弟我啊 该角色已不存在
名都来的啊
6/12/2005 10:41:00 AM (#3284817)
笑对小人 该角色已不存在
杨广都去的

当然是好地方啊
6/12/2005 11:52:00 AM (#3285377)
coolman2000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介绍!!!!
6/12/2005 2:09:00 PM (#3286443)
冬眠状态通行证 珠海云雁


级别:82
来自:(广东) 珠海
诞生:1/4/2005
杨州妙饭~爱吃
6/12/2005 11:19:00 PM (#3289811)
findmuscle 该角色已不存在
江南水乡美
6/13/2005 4:45:00 AM (#3291476)
冬眠状态通行证 风行左岸


级别:85
头衔:
来自:上海
诞生:1/21/2005
(引用回贴#3286443)珠海云雁:
杨州妙饭~爱吃

偶可是会做扬州炒饭的说,很不错的
6/13/2005 9:25:00 AM (#3292016)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红 楼 宴

    曹雪芹时代的扬州是江南最大的消费城市,商贾云集,饮食鼎盛。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起,历经曹家三代四人,任苏州、江宁织造。曹家最鼎盛为曹寅时期,在他兼任巡视两淮盐务监察御史的任内,康熙几次南巡,曹寅四次接驾,深得康熙宠信。曹寅从织造而擅文酒,结客江乡,延揽东南,极一时之盛。曹家居南京、扬州60多年,饮食多为淮扬风味。曹寅编纂著述颇丰,有淮扬饮食诗文问世。寅母为康熙乳娘,寅幼年为康熙侍读,过从甚密。寅在扬州多次督办御宴,熟谙要旨。雪芹幼年随乃祖在任上,饮食之道,耳濡目染皆为淮扬佳味,而《红楼梦》创作以“声色饮馔之幻”来演示人生哲理,对淮扬烹饪文化素材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皆成雅丽,令人叹为观止。当代红学俊彦冯其庸、李希凡先生推论红楼菜当属淮扬风味。扬州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及其家庭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红楼宴的开发责无旁贷地落在扬州烹饪文化界的肩上。

   丁章华先生运筹与推动红楼宴研制,时历二十春秋,组织精干,梳理史料,考察论证,方家研讨,磨砺提精,终成大器。红楼宴的设计立足于红楼文化整体的一部分进行再创造,以发扬光大《红楼梦》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识、文化蕴含,对餐厅、音乐、餐具、服饰、菜点、茶饮等项进行综合设计,使人恍如置身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中。红楼菜以其美味、丰盛、精致见长,给人以高层次饮食文化艺术的享受,名扬海内外。



附件:扬州3490.jpg
6/13/2005 10:11:00 AM (#3292322)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引用回贴#3291476)风行左岸:
(引用回贴#3286443)珠海云雁:
杨州妙饭~爱吃

偶可是会做扬州炒饭的说,很不错的


找个时间,咱俩切磋切磋手艺哦!
6/13/2005 10:25:00 AM (#3292404)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两淮长鱼宴

      《诗经》捕鳝的生动描述,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民间已喜食鳝鱼。鳝鱼,古代也称为鱣鳝,“为黄地黑文长鱼也,状如蛇又称蛇鱣”。在汉代鱣是主贵的,“……蛇鱣,卿大夫之服象也”。称讲学之堂为“鱣堂”,故后来朱熹有“鱣堂偶休闲,鸡黍聊从容”之句。《尚书》称鳝味为“食之美”。唐宋时元稹、陆游有食鳝诗词,《梦梁录》《武林旧事》亦有“炒鳝”“石首鳝丝”“银鱼炒鳝”等鳝馔,多为市肆零星具供。以鳝鱼为席在《旧五代史》中已有记载,扬州以鳝鱼席作为敬上物,“……臣去岁在彼……”这位周世宗的钦差因偏食颇有微词,而未尽详备。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对两淮长鱼席有详实记叙:“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致几十品。盘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全鳝席。号称有一百有八品者,则有纯以牛羊豕鸡鸭所为者含计之也。”其时,淮厨治鳝多有绝妙之处,口碑广为流传。

两淮长鱼宴菜单

冷菜:炝虎尾 炸酥鱼 炝班肠 姜丝鳝鱼 卤荔枝鳝鱼 炝麻线鳝鱼
炒菜:软兜鳝鱼 生炒蝴蝶片 熘鳝鱼圆 银丝鳝鱼
大菜:红酥鳝鱼 煨脐门 乌龙凤翅 荷包鳝鱼 抽梁换柱 粉蒸鳝鱼 叉烤鳝鱼方 锅贴鳝背 干炸鳝鱼卷
      爆鳝卷 酥炸脆鳝 清汤绣球鳝鱼



附件:扬州2309873.jpg
6/13/2005 2:23:00 PM (#3294035)
高级通行证 汕头

级别:1
来自:(广东) 汕头
诞生:10/1/2004
美丽的江南水乡
6/13/2005 11:09:00 PM (#3298238)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三 头 宴

    扬州三头菜是淮扬菜中以寻常甚至腥膻味较重的原料烹制的不同凡响的佳肴。鼎中之变,微在精妙。三头菜的制作发挥了淮扬菜制作精细、娴于炖焖的特长,保持完美的外形,酥烂而无骨,黏韧、柔滑、鲜嫩而卤汁胶浓,带有居家常馔的风味,百嗜不厌。

    鱼头菜历来为淮扬名馔,明代《鱼品》对鲢鱼有“大者头多腴,为上味”的评价,郑板桥亦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的诗句,湖水煮湖鱼有自然之趣。清代扬州扒烧整猪头已很盛行,黄鼎铭的《望江南百调》词云:“扬州好,法海寺间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猪头待客已经形成风俗。蟹粉狮子头也享誉中外。近年来,将三头菜肴联袂成席,颇受欢迎。郑璧先生诗曰:“扬州好,佳宴有三头,蟹脂膏丰斩肉美,镬中清炖鲢鱼头,天味人间有。扬州好,佳宴有三头,盘中荷点双双玉,夹食鲜醇烂猪头,隽味朵颐留。”

三头宴菜单
冷菜:葱油酥蜇 凉拌双脆 出骨掌翅 盐水肫仁 椒盐素鳝 玛瑙咸蛋 芥末肚丝 水晶鱼条
四调味:酱蒜头 拌香菜 红腐乳 渍萝卜片
大菜:清炒大玉 软兜长鱼 干炸仔鸡 鲍脯鸽蛋 扒烧整猪头 清炖蟹粉狮子头
      拆烩鲢鱼头 银杏菜心 什锦椰果 应时蔬鲜 扬州炒饭
汤菜:鸡片汤
点心:荷叶夹子 青菜包子
水果:时果拼盘



附件:扬州3203.jpg猪头哦
6/14/2005 12:21:00 AM (#3298801)
冬眠状态通行证 !点解问点解い


级别:58
诞生:12/2/2004
真想去去啊
6/14/2005 8:33:00 AM (#3300322)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鉴真素宴

    鉴真和尚为唐代佛教分律学高僧,住持扬州大明寺,讲经传律。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玄朗邀请,鉴真东渡扶桑弘法,历时10年,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经波涛终成始愿。他将伽蓝营构、艺文、药学传到日本,此皆为盛唐文化之菁兰,推动了日本奈良文化的发展,也带去了盛唐的饮食之道,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唐代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登临大明寺栖灵塔,留下众多咏唱诗句。宋代欧阳修、苏东坡为扬州太守时,常在大明寺平山堂设诗文酒会,成为文坛佳话。“坐花载月”“风流宛在”“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等匾额、楹联集中反映其时盛况,历代文人视平山堂雅集为平生快事,韩琦、梅尧臣、王安石、秦少游、孔尚任、王士祯、朱彝尊、袁枚、曹寅、卢雅雨、郑板桥……在此风雅吟唱。因此,大明寺素宴声名远播,成为淮扬素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鉴真素宴则集中其高雅精要菜品。“素有荤名,素有荤味,素有荤形”是其主要特色。

鉴真素宴菜单

冷菜:主盘 松鹤延年
      围碟 素鸭脯 素火腿 素肉 炝黄瓜 拌参须 萝卜卷 发菜卷 果味条
热菜:宫灯大玉 炒素鸡丁 三丝卷筒鸡 芝麻果炸 金针鱼翅
大菜:罗汉上素 醋熘鳝丝 三鲜海参 烧素鳝段 蟹粉狮子头 干炸蒲棒 香酥大排 扇面白玉
甜菜:八宝山药
汤菜:清汤鱼圆
点心:人参饼 草帽蒸饺 春蚕吐丝 果汁蹄莲
水果:时果拼盘


附件:扬州2098.jpg
6/14/2005 9:05:00 AM (#3300465)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少 游 宴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曾任太常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是宋词婉约派主要作家。秦少游的老师、妻兄苏东坡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秦少游对淮扬美食情有独钟,参加过苏东坡在扬州的许多饮食活动,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美食诗篇。如秦少游与苏东坡、孙莘老、王巩在高邮东岳庙楼台载酒论文,与苏东坡扬州饮别,与苏东坡在扬州、邵伯等地诗文酒会等。秦少游赞赏淮扬食事和美食的名句有:“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炊成香稻流珠滑,煮出新茶泼乳鲜”“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和羹事,且付香醪”。

  秦少游饮食诗词最著名的则是《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鲜鲫经年渍醽醁,因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凫卵累累何足道,飣餖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为旨蓄,鱼鱐蜃醢荐笾豆,山蔌毛溪例蒙录。辄送行庖当击鲜。泽居备礼无麋鹿。“这首诗描绘了淮扬众多腌糟制品和土特产,表现了诗人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友谊。

  少游宴是高邮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和高邮市烹饪协会的有识之士根据秦少游饮食诗词,结合传统菜肴,指导师高邮市秦园宾馆设计制作的宴席。该宴多采用野禽、野蔬、水产品烹制,讲究原叶原味。


少游宴菜单:
冷菜:主盘 醽醁紫蟹
围碟:红酱肉醢 四九风鸡 春社芽姜 凉拌菜心 菰蒲嫩芯 五香蚕豆 秦邮双黄 盐水大虾
热菜:芦丛春鹬 文游玉带 银钩鸡丝 金丝鱼片
点心:凤羹金钱 甓社珠光
水果:时果拼盘


附件:扬州555.jpg
6/14/2005 9:07:00 AM (#3300472)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板 桥 宴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出东范县、潍县知县,因以赈贫忤上司,被罢官,此后居扬州卖画。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他的画常以兰竹石为主题,表现他孤傲、清逸、淡泊、脱俗的情操。“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是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郑板桥也是美食家。他参加过卢雅雨举办的“红桥修禊”,写下“张筵赌酒还通夕,策马登山直到巅”“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诗人千古风骚在,写出幽怀几砚间”的诗句,品尝过一些淮扬大宴名菜。金农说他“风流雅谑,每逢酒天花地间,各持砑笺执扇,求其笑写一竿,墨渍污襟袖,亦不惜也。”

  同他的哲学观、美学观一脉相承,郑板桥有自己的饮食观。主要是儒雅超逸,韵溢品高;师法自然,返朴归真;取材广泛,清新鲜活。他主张“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他崇尚“左竿一壶酒,右竿一尾鱼,烹鱼煮酒恣谈谑……”的生活。他提倡田园清供之味,赞扬“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笋红菱煮鲫鱼”“三冬菜偏饶味,九熟樱桃最有名”。他认为原料要就地取材,讲究鲜活,“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郑板桥日常饮食返朴归真,“瓦壶天水菊花茶,青菜萝卜粯子饭”。

  郑板桥喜食狗肉,还加姜少许。他说:“姜者,食物中之秀味,狗肉则为至味,亦神味也。”板桥在山东做官时,曾给李鱓写信,怀念扬州应时鲜鱼佳蔬,表示“神魂系之”“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郑板桥继承唐代诗人王维传统,主张超凡脱俗,在青山绿水间,品茗尝鲜,饮酒啜蔬,对坐长谈,不作应酬,风流自在。

  板桥宴是兴化市兴化宾馆以郑板桥诗文中提及的菜肴为基础,结合兴化特产设计的宴席。

板桥宴菜单
冷菜: 主盘 兰竹石图
围碟: 板桥炝虾 口福醉螺 糊涂烂豆 昭阳咸蛋 糖醋小鱼
蒜香蒲干
四调味: 三腊菜 花生米 豆腐乳 嫩生姜
热菜: 菊花茶泡炒米 全家福 炖鸡豚 鲜笋烩鳜鱼 五香狗肉 茄儿夹子 烧藕坨子 芽笋扣鹬 麻虾炖蛋 板桥豆腐

汤菜: 青菜豆腐汤
主食: 青菜粯子饭


  
全家福 菊花茶泡炒米
  
炖鸡豚 鲜笋烩鳜鱼
  
麻虾炖蛋 板桥豆腐


附件:扬州777.jpg
6/14/2005 9:26:00 AM (#3300562)
普通通行证 lx731023


级别:75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8/22/2003
                                扬 州 的 小 吃

 

    扬州的小吃一直就和它的菜肴一样出名,其中最重要的是面条。扬州面条的品种相当丰富,据有关的资料中记载,从清朝以后煨面、肥肠面、牛肉面、拉面、雪菜面、鸡蛋面、青菜面、饺面、炒面、干拌面等等。成都人费执御来扬州品尝了面条以后,赞不绝口,说道“扬郡面馆,美甲天下”,并作词一首:“扬州好,问鹤小楼前。入夏恰宜盘水妙,浸晨还喜过桥鲜。一箸值千钱。”以前国庆路头上的老字号乐今园面馆一到下午四点之后,去吃面条的人就络绎不色,在此面馆里,仍然可见大碗面,不过现在叫做煨面,远方来朋友时,我曾特意带他去尝了一回,吃得他赞口不绝,连声叫好。饺面是扬州的传统,说是饺面,其实并没有饺子,淮扬一带把小馄饨叫做淮饺,因此饺面就是馄饨面,是把面条与馄饨一锅煮了,再盛入同一碗中。干拌面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用好的酱油,加上猪油,不用汤,直接把下好的面条盛入碗中拌匀。下干拌面是要点技术的,面条不能太熟,否则吃到嘴里粘糊,也不能太生,太生了吃下肚去要不舒服。干拌面味道虽好,就是口感太干了,于是有的面摊的干拌面还会送上一碗菜汤,没有汤的时候,有人喜欢用一碗豆浆过口。冬日清晨的上班路上,吃上一碗这样的干拌面,一个上午都会觉得暖洋洋的。

    扬州的烧饼很不错。街上最常见的是黄桥烧饼,半个世纪前的那场大战使它一夜成名;还有擦酥烧饼,这种烧饼是以油酥面制作的,反复擀折、烘烤成熟后,酥脆而又层次在丰富,口味也多样,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菜馅、青菜馅、萝卜丝馅等等,不同的馅心形成了扬州烧饼的多种风味。许多地方的烧饼只是在早晨才有得供应,而在扬州,全天都可以买到烧饼,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吃到。

    豆腐卷子与锅贴是下午才上市的小吃。豆腐卷子也就是普通的卷子,卷上些豆腐丁子、葱花子、然后放在平锅里半油半水煎熟,那香气飘了一条街,吃在嘴里,咸、香、暄软,很能勾起人的食欲。锅贴与豆腐卷子的烹制方法差不多,也是用平锅半油半水地煎熟。锅贴就是油煎饺子,扬州的锅贴味道相当鲜美,尤其要数国庆路上的民族饭店的锅贴做得好,每天下午,特别是秋冬季的下午,去那儿喝着热滚滚的牛肉汤,吃着煎得脆嘣嘣、油滴滴的锅贴,可是逛街之后的一件快事。

    油炸臭干是扬州的标志性小吃,在扬州的市区,你随处可以闻到一股并不难闻的臭气,这就是油炸臭干的气味。一块块小小方方的臭干被放在油中慢慢地炸得泡起来,松松脆脆的,剪开来,烧上用稀释了的酱油、辣椒酱做成的调料,搁些黄豆芽、香菜末,那味儿就甭提多鲜美了。扬州人说臭豆腐是生臭熟香,这一点你站在油炸臭干的摊子前面就一定会有很真切的体会。

    糊辣汤和豆腐脑似乎是结对食物,许多卖豆腐脑的同时也卖糊辣汤。以前卖豆腐脑的总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现在则是在街边摆一个小摊子,放上三四张小凳子招呼客人。卖酒酿的还是老样子,酒酿放在盆里用担子挑着或用自行车背着,并不吆喝,只是用两片竹板边走边敲。


卖糟螺蛳

    粽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小吃,每年要到端午节前后,卖粽子的才多起来。扬州的粽子做得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火候到家。《随园食单》“扬州洪府粽子”云:“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入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粽子的品种也不少,有咸肉粽子、鲜肉粽子、赤豆粽子、蚕豆粽子、白糖粽子、花生粽子等等。包粽子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形状有枕头形,扬州人称为小脚粽子;锥形,扬州人称为三角粽子,不会包的人捏来捏去什么形都出不来。

    鸡蛋煎饼既香且嫩。火烧也叫葱油火烧,油香酥脆,是扬州的传统小吃。鸡蛋煎饼与火烧,在扬州的街头都是随处可见的。
6/14/2005 9:46:00 AM (#3300651)
普通通行证 lx731023


级别:75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8/22/2003
                              香气撩人的熟食摊

   每个地方熟食摊上的东西都代表了这个地方物产的一个方面,扬州的熟食摊上最常见的是盐水鸭,在扬州一直是很受欢迎的。

    盐水鹅香气浓郁,口感鲜嫩,价也不贵,足可与南京的盐水鸭相媲美。朋友小酌,亲人团聚,去剁上半只盐水鹅,既随意又不显得太寒酸。以前外地来扬的人,尤其是外地学生在回家时,常会带一只回去给家人尝尝。一开始,扬州人爱吃鹅肉,头、颈、爪、翅,问津者不多。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口味突然转了,以前很便宜的鹅头、颈、爪、翅一下子价格涨了上去,远远地超过了鹅肉的价钱,特别是夏天风行喝啤酒时,头、颈、爪、翅更是人们的首选。盐水鹅以老鹅为佳,因此每年当仔鸭上市时,盐水鹅的价格就会掉下来。

    如今扬州人把鹅的生意做大了,除了盐水鹅,又有了风鹅,扬州大仪所产风鹅腊香浓郁,鲜嫩可口,已经销往省内外的许多地方,扬州又有一个新的产业——鹅业,这也算是盐水鹅给扬州人的启示吧。
6/14/2005 11:08:00 AM (#3301122)
冬眠状态通行证 pronk

级别:48
诞生:9/29/2004
顶一顶
6/14/2005 11:30:00 AM (#3301280)
coolman2000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介绍!!!!
6/14/2005 3:36:00 PM (#3303071)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的茶食糕点

   有茶社也就少不了茶食,除了前面说到的那些外,香干、臭干等也是人们饮茶时常食用的,也应算是茶食,但扬州人所说的茶食不是指这些,而是指油果子、大京果子、云片糕、金刚脐(亦称京江脐)、桃酥等小食品。扬州的茶食非常有名,与京式、苏式、宁式、广式、湘式、川式、闽式、高桥式等,同时被全国糕点行业定为茶食糕点九大帮式之一,常年品种有大京果、小京果、京果粉、桃酥、云片糕、雪片糕、大馓子、金刚脐等;时令品种,春有春香糖、素枣糕、乔片、玉兰片,夏有薄荷丁、水发糕、潮糕、绿豆糕,秋有月饼、重阳糕、五谷糕、巧果,冬有蜂糖糕、浇切片、寸金糖、董糖、牛皮糖等交替上市行销省内外。

    大麒麟阁是扬州老字号茶食店中名气最响的一家,所产的京果粉质地细腻、油香浓郁,许多客居他乡的老扬州回乡时都忘不了要捎上些给朋友们尝尝,大麒麟阁建于辛亥革命后,为当时扬州唯一的一家茶食店,前店后坊,现做现卖。如今的大麒麟阁生意兴隆,除原有的国庆路店面外,还在美食街开了一家分店,依旧保持着店后坊的老格局。现在扬州的茶食行业里又有一只新面孔——宫廷桃酥,来自江西,初到扬州时,是一家小得不能再小、地点偏得不能再偏的小店,毫无名气。他们也是现做现卖,不仅在店里卖,也用车推了上街卖。过了几年,有了些实力,终于搬至人来人往的国庆路上,只是店依然小。去年,在它的南面又开了一家江西宫廷桃酥王,外地的茶食在扬州打起了擂台,结果两家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相比之下扬州传统茶食中的薄脆现在已难觅踪影,交切片、牛皮糖也比前些年冷清了许多。

    扬式糕点选用上等细粮、优质油脂、精致食糖和蛋品等作主料,以果仁、蜜饯、肉类、乳制品、芝麻、松子等作配料,辅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制成形态各异、风味不同的饼、糕、酥、片等品种,具有甜、软、糯、松、香、脆的风味特色。如传统茶食“小八件”的内馅和造型都很讲究,豆沙、枣泥、椒盐、五仁、麻香等无味俱全、形象逼真、味不雷同,它既是馈赠礼品,又作为酒宴上的细点。
6/14/2005 6:31:00 PM (#3304249)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茶社与茶楼

   喝茶是扬州人百年不变的习俗,扬人称之为“皮包水”。扬州的茶社自古有名,近些年来则又有了新发展,大街小巷茶馆林立。这里面有一百多年长盛不衰的老店,如富春茶社、冶春茶社、九如分座等等;也有新开张的茶楼,新潮新派,瘦西湖畔的戈壁画廊,美食街上的天水雅集、上岛咖啡、仙踪园等等,皆是此类。

    富春茶社本来是一家花局,栽培花卉盆景,在民国初年开始逐步演变为茶馆,茶水点心在扬州的名气很大。它自己窨制的富春茶名“魁龙珠”深受茶客们的喜爱。富春的点心百年来一直享有盛名,民国二年(1913)有位黄姓师傅对传统的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进行了改进,黄师傅做的油糕呈半透明,口感柔软,层次分明,翡翠烧卖形制小巧,色如碧玉。此后这二种点心被誉为“扬州双绝”。富春的包子也是相当出名的,除了常年供应的三丁包子、雪菜包子、鲜肉包子、灌汤包子外,秋冬季还有野鸭菜包、蟹黄汤包;另外还有各种花式包子,如秋叶包子、寿桃包子、白兔包子、刺猬包子等。前些年,富春在它原有的包子基础上开发出了包子宴,在国内的餐饮业中轰动一时。这几年,富春又开发出各种速冻包子,使传统的餐饮与现代的工业结合起来,这样,您要吃富春的包子就不一定要坐在富春茶社里,甚至不需要来扬州,因为富春的速冻包子早已销到了省内外的许多地方。各种精美的席点也是富春的擅长,如鸡丝卷、口蘑锅巴、裕果粉点、沙仁锅饼、脆皮包、双麻酥饼、花式蒸饺等等。现在的富春已不再是单纯的茶馆,也兼营酒筵,菜肴以清雅见长,尤其擅长与点心结合,著名的大煮干丝、富春鸡、扒烧整猪头等都是其常年供应的菜肴,富春的厨师还制作了一些新菜,如牡丹鳜鱼、八宝鸡腿、炸串虾、橄榄豆腐、三丝刀鱼面等也都清新可喜。百年富春的声誉与这里一代代名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是他们使得富春这块金字招牌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冶春茶社是一个小巧的花园茶社,数间临水的草庐,一条低低的走廊,便是它的去处,这在扬州的茶社中是很有特点的。冶春虽小,却有两百年的历史了,相传乾隆南巡时为供沿途茶水所建。冶春所售点心以扬州传统点心为主,其中的“四色锅饼”香酥爽口,尤具特色,其他如黄桥烧饼、葱油火烧、徽饼等也都制作精良,深受客人的喜爱。

    老式茶社一般分布在居民区,采用的是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经营方式,早上卖早茶、中午与晚上卖酒筵、下午也卖点心。说是茶社,茶的好坏倒不太讲究,也就是普通的绿茶,有些讲究的主顾会自带茶叶。人们来这里有个主要的目的——吃点心,所以点心的质量一点也不马虎。这里卖的点心也不全是包子、油糕,卖得多的还有面条,各种煨面、干拌面。人们来此也是为消磨一些时光,会会老朋友、聊聊天、打几圈牌。

    现在新开的茶楼与以前的茶社比,经营内容有很大差别,茶社里所卖的各式点心在茶楼里代之以简餐,如此一来,茶楼也就基本上成了纯粹的休闲场所。供应的各式茶水,除了扬州常见的绿茶外,也有红茶、果茶、咖啡、奶茶、啤酒、可乐等,各式饮料一应俱全。茶楼的茶水基本上都是自制的,很能体现一个茶楼的风格,有瓜子供人们闲话时用。有些茶楼在客人入座后,还会送一杯柠檬水让客人清清口。茶楼的营业时间也与前不同,一般都在下午到午夜,以前说扬州人是“早上皮包水”,现在则要改一改了,会不会有人说成“随时皮包水”?茶楼如今是扬州最时髦的去处,如你走在街上,听人说“过两天请你喝茶”、“有空去喝茶”,那一定说的是去茶楼而不是去茶社。虽说新老茶馆的经营方式、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但茶馆里的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却是一脉相承的,人们在此打牌、下棋、幽会、看书、写作、聚会、谈生意,这里是信息、情感、心绪流动的场所。
6/15/2005 10:54:00 AM (#3308895)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风味甲天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东汉后便是“壮丽压江淮,形势绝东南”,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成了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文人雅士荟萃的中心,中外文化交流的名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繁荣,必然促进扬州食品的发展。


 如今扬州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水系发达,既有旱涝保收的粮油基地,又有果牧副渔的广阔天地,另外牛、马、羊、兔等家养禽畜,野鸭、野兔、鹌鹑等野味,白果、荷藕、荸荠等大量土产均有来源。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树上结的,田中长的,土里埋的,取之不尽,为食品制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据正传野史记载,扬州食品制作起于春秋战国,初盛于秦汉,鼎盛于隋唐,中兴于明清。战国时屈原的《楚辞》中,西汉初年吴王刘濞的《淮南王食经》中,三国时吴普的《神农本草中》就有扬州菜肴的精细描写,可见其历史悠久。唐宋时扬州是海盐、漕米、茶叶集散地,是朝廷鱼鲚、糖盐、蜜枣、野鸡、家鹅、鹿獐等山珍禽兽贡品的重要供给地,“水落鱼虾常满市,湖多莲茨不论钱”,正是对当时食品丰富的生动写照。明清时代,扬州烹调日趋精湛,吸收鲁(京)、粤、微、川名菜之经验,择善而从,为我所用,菜花虫鱼皆可入菜,又因地、因事、因人、因时而千变万化,使扬州菜系五彩缤纷,花团锦簇,以选料严,制作精,香味佳,色形美著称,形成以菜肴、面点、茶点、糕点的维扬菜肴为主体,街头巷尾的零担小吃为补充,茶坊酒肆、庵观寺院经营饮食为陪衬的多层次食品结构,合称“维扬风味”,其色香味形的和谐配合,花式品种的丰富多彩,名厨技师的各显神通,操作技艺的争奇斗艳,为美食家赞叹,“扬州饮食华侈,制作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民间竟然有“玩在杭州,穿在苏州,吃在扬州”之说,可见其食品之丰,制作之巧。


 二千多年来,由于扬州食品工艺源远流长,引动多少帝王将相,雄姿英才“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汉代枚乘《七发》中吴客开了一份精美的菜单:“雏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拳豹之胎。”这真是至美之文,形容出上层统治者食用的至美佳肴,当有扬州食馔的影子,比之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似乎远胜多矣;隋代时,炀帝三幸江都,赞美扬州菜为东南佳味,以至在扬州“乐不思蜀”,丢掉了江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宫廷御膳,多用扬厨;清朝康熙、乾隆南巡,在扬品尝名菜,赞叹不已,《扬州画舫录》详细记载了扬州司厨为其制作的108道大菜、44道细点的“满汉全席”菜谱,叫人望名垂涎。一些文人雅士,从春秋时的屈原,到唐代的李绅,宋代的杨万里、苏东坡、秦少游,到清代的郑板桥、孔尚任无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赋诗盛赞广陵富庶,吃食迷人。清代袁枚作《随园食单》,不吝笔墨,评价扬州菜肴,在一本书中竟然有十余处之多;清代扬州盐商童岳荐编著的大型菜谱《调鼎集》,清嘉庆年间甘泉人林兰痴著《邗江三百吃》都是介绍扬州食馔典章的专著。


 扬州食品不仅国内有口皆碑,而且在国际上素享盛名。唐鉴真大和尚东渡时所携带的物品中有落脂红绿米、面、干胡饼、干蒸饼、干薄饼等,不过是从扬州市场所购买的极普通的食品,鉴真还把扬州的饮食习惯、制作方法传入日本。传说日本人当年曾用飞机把富春细点运往东京,献给天皇。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来华访问,扬州籍厨师为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柴把鸭子”和“金糕香梨”冷菜,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国元首来扬,无不盛赞扬州菜点的精美绝伦,迄今像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世界名城,都有扬州菜馆,扬州食品行销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现今推出的“红楼宴”,在香港、新加坡等处露面后,引起轰动。这一切雄辩地说明扬州食品名播海外,素享盛誉。
6/15/2005 10:58:00 AM (#3308923)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三把刀---修脚刀

      扬州三把刀的"修脚刀"就是扬州沐浴的涵盖俗称。扬州人很会洗澡,很懂洗澡,很爱洗澡,就形成了"早上皮包水"(指扬州人吃早茶的习惯)相对应的"晚上水包皮"的维扬特色。
    当"水包皮"上升为传统服务项目,紧密联系于扬州人的劳动和智慧的服务,经过加工、改造和创造的"扬州修脚刀"就已经成为社会与人的对象,也就积淀成为文化现象了。
    扬州沐浴,如同扬州园林,淮扬菜肴一样,既有北方的朴直,又有南方的清婉。朴直便显诚意,清婉遂具细腻,就使扬州沐浴的服务呈现出雄秀并兼、南北咸宜的特色。
    洗澡对扬州人而言,不仅是卫生的需要,也还是文明的标志,礼仪的盘桓,质量的尺度,精神的享受了。

扬州沐浴,也就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反映了。
    扬州修脚刀虽小,却有着长长的源头,深深的根基,重重的分量。
    扬州沐浴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流淌于世界沐浴文化的长河中;
    扬州沐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方性,凸立于中国沐浴文化的丛林中;
    于是,历史赐予扬州沐浴文化一个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名字:"扬州修脚刀"!她以东亚沐浴流派始祖的身份驰名全球!
    扬州沐风浴俗,为风为俗,正是流行于特定时代的扬州人所参与、所创造、所熟知、所喜爱的。它的产生发展是自然融于生活而渐进,消亡则是伴随时代前进而必然悄然无息,没有了纳凉,没有串门,这一份民族文化遗产就弥足珍贵。
    无可讳言,扬州浴堂有风俗,有事象,进步与落后共存,高雅与普及同在,但不必究根溯源,不必交待流变,不必分析甄别,不必备求精当。浴客们在扬州浴堂里真切地感染到那气氛,品尝到那味道,获得那感觉,进入到那境界,才是最实惠,也是最关键的。
    那境界以一个字概括,便是"俗"。境从俗中来,这俗便是风俗,便是民俗,甚至有些世俗;浴堂小世界,世界大浴堂,每个浴客既是境界的创造者,又是境界的享受者,扬州沐浴人在浴堂--那个特定时空的双重构架中,创造了"有我之境"。

6/15/2005 10:59:00 AM (#3308932)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沐浴历史

    扬州沐浴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反映。
    民国年间,古今繁华之地的扬州风雨飘摇,总体市井萧条,笙歌阗寂。但是,传统消费城市的惯性,仍然刺激着慷懒闲适的扬州市场,形成了仅有的几个特点。
    民国笔记小说家颂予 《扬州风俗记》作了忠实记录:"扬州教场,茶馆林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倍可乐也。而抱陆羽之癖者,虽遇到烈风雷雨,不能愆期,盖亦习尚使然。至浴堂之多,与沪上相等。而好洁者亦麋集其门,时值隆冬,尤不稍却。故谚有之曰:'早上皮包水,晚间水包皮'。"
    "水包皮"得有足够的载体,于是,古城的浴室屡关屡开,时起时伏,分布大街小巷。据陈金龙先生统计,至解放初期,扬州有32爿半浴室。  

    浴室设施有所变化,炕位改为长短两种,短炕可以坐憩,长炕可躺憩。长炕又分通室和雅间;浴室分设堂口,每个堂口20多个座位。
    挂头牌的数城中苏唱街的扬州浴室,由上海经销五金电器的实业家袁炳南初始在左卫街开天福公司,后于1928年创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从硬件设施、经营范围与服务理念上给传统的扬州浴业注入了近代文明。①首次使用了锅炉、蒸气,结束了浴业地锅独霸天下的局面,满足了盆汤需要;②为防止大型工具损坏,备用了双水泵、双锅炉、双发动机;③新添盆汤,有官盆4个、洋盆4个、普通盆10个;④设立雅室包厢和电话;⑤设了女子浴室。自然深受扬城女子欢迎。
    民国年间,扬州浴业的另一特色,便是扬州郊县及里下河地区从事浴业的大批农民,以布包卷起"修脚刀",与其他两把刀("厨刀"和"理发刀")一起,迫于生计,远离家乡,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吃苦耐劳,开基创业!
    扬州人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实录了这一"扬州三把刀"历史上极为悲惨而壮丽的外出移民大风潮:"剃发匠,此亦不必讳道。傭工仅及于海上,馀则各省多有之。发匠且达游东瀛。而厨司竟及于欧美……一脚之微,能有修、捏、刮、出血诸名称。
    清末民初的上海青蒲人郁慕侠著《上海鳞抓》在谈到"浴室堂倌"时写道:"海上各浴室的仆役(俗呼'堂倌'),概以镇江、扬州、丹阳三处人充任,至浙江余姚人充任者,只有麦家圈双凤园、九江路又日新、福建路尚士庐三家。擦背、扦脚、剪发三项,为浴室中常备的工役,顾此三项工役的籍贯而论,计分三处,一扬州帮,二丹阳帮,三句容帮。以人数多寡言,扬帮最多,丹阳帮次之,句容帮最少。"
    今天,当"扬州修脚刀"已经在全国打响品牌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扬州浴界先辈所遭受的磨难与屈辱,以及所开创的技艺与事业。
6/15/2005 11:05:00 AM (#3308966)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水包皮"遗风的形成

    扬州人为什么有着"晚上水包皮"的遗风?澡雪垢滓乃人生一乐,难道仅仅是为了洁身么?倘是如此,那么时延今日,太阳能、液化气沐浴已趋普及,寻常家庭沐浴条件亦已大为改观,为什么还喜欢上浴室?尤其是老浴室,更喜欢天天泡老澡堂。是的,老澡堂里有烫火、有圆气、有热茶、有老友,更有已经溶化于他们意识深处的维扬文化特色的民俗境界。
    一进扬州老浴室的堂口,就等于步入江淮"民俗博物馆"。昔日,"洗把澡"的主题是极为丰富的,有老友聚会、酬浴来宾、房屋出租、田地转让、排解纠纷、江湖拉场、暗透行情、撮合媒妁、满师答谢、商务洽谈、办案侦察……浴客们上水之后,一把热毛巾捂上脸,一口元宝茶喝下肚,大围巾盖身,二朗腿晃起来,吞云吐雾之间,漫无边际的神侃海聊便开扬了:
    东家说长,西家道短;北方打仗,南边下雨;富春包子、共和春饺面;西门毡帽、彩衣街长袍;李家的伢子百露抓周,王家的姑娘发奁暖房;打铜巷的锡酒壶保温,得胜桥的三把刀锋利;新胜街的假古董骗人,便益门的抖抖翁戏童;大冬置了何许年货,腊月蒸了多少点心;听说书、看杂耍、下棋猜迷,踢毽子、放风筝、养鸟戏虫……呵,好个热闹的浴堂,好个生活的浴堂!
    这里是方言土语的原声道,这里见流年逸事的活化石。
    时至今日,虽然话题变了,变成了港澳回归,润扬大桥,严惩腐败、打击走私、海湾战争,全球反恐,但是,毫于遮拦、海阔天空的陈势没有变,那种亲醇、亲切、亲和的气氛没有变。依然是插科打诨,悉听尊便;依然有飞蝶似的热乎乎、白松松的毛巾在空中旋,准确地飞到浴室手上;依然有"噼噼拍拍"的敲背声,穿插着"踢踏踢踏"的木屐声给以伴奏,脚下有修脚大师"修刮捏"舒舒入骨,枕畔有乡音土戏"大开口"声声入耳,头顶是香烟雾气袅袅盘旋……浴客们如饮阵年老酒,如品五泉佳茗,一切都忘怀了,即使在家里着了闲气的,也都烟消云散了,他们开始陶醉了!
    而偏在此时,堂口的服务员们一开口又妙语连连, 以一系列充满浓郁地方风情的扬州沐浴行话此呼彼和,如珠吐玉盘,更将浴客们带进了扬州传统沐浴的特殊境界之中。
    这里的浴室设施,传热通道中九条龙,传热口叫金龙,挂衣服钩叫衣桩;
    这里的人,服务员叫跑堂,站堂口的是老堂,下池服务员是玩闷子的,柜台卖筹子的是老搁,客人叫老交,儿童顾客叫小秧子,老板叫老天,胖人叫老肥,老年人叫老停,北方人叫老北;
    这里的服务及项目,修脚叫扳指子、老凹、凹皮、划皮;修括叫凹通;用刀的全部综合过程,叫吃刀;撕术刀,遇斜行丝、逆向丝,以刀刃划点,叫钻;磨刀,在磨石上挡几下叫定口;在挡皮上磨刀叫挡刀;修脚时浴客心慌、头晕、面白、出汗甚至晕倒,叫晕刀;修脚时,进刀切割了病变深层组织,造成出血,叫逛了或冒浆;烫脚叫钓鱼;大毛巾、小毛巾叫大拦子、小拦子,客人进门先上毛巾,以稳住客人,内含经营技巧;捶背叫撒点子;擦背叫老摸;捶脚叫通洒;开水叫本色;茶叫青子;水烫叫辣;蛋叫滚头;酒叫三六子;面叫千条;傍晚喝"下午茶"吃点心叫啖伙。
    这里的数字,1、2、3、4、5、6、7、8、9、10叫成溜、月、汪、直、中、神、心、章、爱、抬。
    这里的客人状况,出手阔绰大方叫壮;难以服侍叫老调;客人离店叫叉;尤其是汗多,叫法更绝,叫王朝马--引自包公身边两员大将:王朝、马汉,缺"汉"即指谐音"汗",颇有灯谜文化遗韵;同行则叫老伙、靠膀子的;
    浴客的服装,帽子叫顶风;上装、长衫叫大篷,或大鹏;裤子叫叉子;鞋叫踢拖子;补救子叫钱筒子;眼镜叫二饼。最是跑堂 的那一声"修-脚!"嘎调,丝毫不让京剧《四朗探母》的"叫小番--!"声震浴堂,响遏行云!
    这实在是一份原始形态完整的扬州沐浴的口头创作。有的从用途说,有的以形状分,有的描摹动作,有的寓意吉祥,其醇厚实在的乡音,生动谐喙的俚语,睿哲机智的叫唤,反映了扬州沐浴人朴素的审美情趣,唤起了人们对老扬州的无限眷恋。浴客们聆听了这样一份绝好的通俗的民间文学,怎能不"步入瑶台"陶醉于扬州风俗文化的境界中去呢?
6/15/2005 11:05:00 AM (#3308968)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浴室服务拾趣

    扬州浴室在接待客人的全过程中,更是情意绵绵。客人一进门,以"不得推扳每一人"为宗旨的跑堂,首先嘴里招呼"老板",递上一把热毛巾,把客人当"老太爷"伺候。同时给客人引座,倒上一杯香沁的热茶。
    客人脱衣,要代为保存贵重物品;并将衣服叉上客座正上方、距地面3米左右的三个衣桩,这就看跑堂的基本功了。尤在冬天,皮袍棉裤,重达几十斤,好佬要一竿子叉上,两衣袖裤脚还要一崭齐。那根叉竿油光水滑,为跑堂者特别专利保管,因为,要对客人钱物安全负责,这便是整个堂口"保险柜"总钥匙。
    客人净衣后,为防乍脱尤寒,要为其披上大毛巾下水;若遇老弱,还要背至池口。池下自有擦背工助浴,其精益求精程度已在前面评说,此处不赘,但以无微不至状之,恰如其分。
    客人上水,跑堂的立刻迎上,有六条热乎乎,松蓬蓬热毛巾为其揩水干身,一擦头脸,二擦前身,三擦下身,四擦后背,五擦腿,六擦脚。擦得轻柔,面面俱到,连耳夹鼻翼都呵护之列。而要在沸水中一次性"整"出六条毛巾,其垫、索、拎、卷、沾、滴、拧、挤,八个动作,一气呵成,手脚麻利,娴熟灵巧,也非一日之功!
    客人躺下,跑堂的又以三条大围轻覆其身,一条裹身,两条盖腿。然后又视客人淌汗口渴情形,递巾添茶不断,招呼捶背修脚"小服务",其间,常有流动提篮小卖,瓜子花生芝麻糖,尤其是市郊脆甜青萝卜以助浴兴。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客人躺着,跑堂者站着,所有的铺位都留给客人。实在累了,又有空闲,充其量在小板凳上略微歇脚。
    客人在外面着气了,跑堂的还陪客聊天,疏导顺气,浴客就是浴客的亲人和家人。
    直至客人穿衣登鞋,在一片热情的"先生走好"的送别声中,满意离店。
    像这样的服务,这样的热情,绝非一个堂口、一个跑堂者才有。比如扬州浴室的官盆、洋盆、客盆、东特别间、西特别间、内雅、外雅、暖房、普通间九大浴堂,档次不一、设施不一、价格不一,但是,浴客所感受到的"情"却是同样的真,同样的诚,同样的实,同样的热。
6/15/2005 11:06:00 AM (#3308973)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浴室对联赏析

     西门街宁园对联:
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东升客满堂--早起三光,充分筹备,万事俱备,只待来客。
    马市口五洲对联:
三岁孩童须携带;酒醉年高莫入池--童臾无欺,尊老爱幼,历来是浴室美德。
    北河下清泉对联:
入浴突感全身暖;出门顿生满面春--入出对比,各是一重天,也算是沐浴人的良愿。
    兴教寺又新池对联:
共浴一池水;分享四季春--池水共浴,春天分享,这是一个亲情世界,也是大同理想。

三义阁永宁泉对联:
身离曲水精神爽;步上瑶池气象新--曲水与瑶池可使人们精神爽,社会面貌新,可以视作浴业的早期"五讲四美"。
    教场龙海泉对联:
石池春暖人宜浴;水阁冬温客更多--石暖水温,虽是冬天,却春天一般和煦,是扬州淋浴向整个社会的承诺。
    双桂巷双桂泉对联:
涤旧垢以澡身;濯清泉而浴德。--不但讲外表美,还求心灵美,扬州沐浴愿意向浴客奉献的是内外合一、身心兼修的双重美。
    埂子街小三元对联:
相看此际皆生色,共涤以前旧污垢。--除旧更亲,弦外有音,告别昨日,欣然生色。
    湾子街双福泉对联:
洁净浴池流涓涧,源渊沧浪泛青波。--十六个字,全是好水,说尽扬州的浩流与渊源。
    苏唱街扬州浴室对联:
特别汽水盆汤;卫生白石池塘。它的先进设备,它的讲究卫生,其中蕴含的正是实而不虚,真而不假的情意。
6/15/2005 11:08:00 AM (#3308981)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金满水乡

附件:扬州239876.jpg
6/15/2005 11:13:00 AM (#3309014)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水墨扬州

附件:扬州234950.jpg
6/15/2005 11:15:00 AM (#3309022)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圆月照渔乡

附件:扬州09090.jpg
6/15/2005 11:47:00 AM (#3309275)
冬眠状态通行证 黄昏恋

级别:9
诞生:12/11/2004
揚州男人跟景色一樣美
6/15/2005 11:50:00 PM (#3314452)
冬眠状态通行证 风行左岸


级别:85
头衔:
来自:上海
诞生:1/21/2005
(引用回贴#3309022)扬州小新:
                                                 圆月照渔乡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6/16/2005 10:12:00 AM (#3316397)
普通通行证 lx731023


级别:75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8/22/2003
                             扬州名人---佛教高僧--鉴真

  鉴真的故事现在已成了中日友好的重要话题之一。

  今天要想详尽地了解鉴真和尚的生平,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史料非常之少。除了几篇很简略的僧人传记之外,惟一详细而完整的文献是生活在八世纪的日本作家淡海三船(即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尚东征传》一书。从这书里,我们了解到鉴真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一生,他那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的坎坷遭遇,以及他为了东渡弘佛、不畏路途艰辛的坚韧精神。但特别使我们关注的还是他和我们长江的种种血肉联系——从他出生直到离开故国前往东瀛,这种联系几乎一直没有断过。

  鉴真的故乡在唐代的江阳,即今天的江苏扬州。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它虽不紧紧坐落在江边,但距离扬子江是很近的。古老的运河从扬州城下蜿蜒流过,一直通向长江。这运河像是一根脉动着的血管,把扬州城与长江仅仅系在一起;这运河又像是一个乳头,不断地用扬子江那甘美的乳汁哺育着苏北一带的土地和人民。

  唐人韦应物诗云:“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这是说他从古运河乘舟回洛阳时,船已驶入扬子江茫茫的烟波之中,依然可以听到扬州传来的钟声,望见广陵城郭的树色。可见,扬州与长江是如何唇齿相依、近在咫尺了。鉴真是扬州人,所以他也是长江的赤子。

  鉴真14岁出家,20岁到京城求学,26岁归来。此后数十年,他在江淮一带建造佛寺、传教讲学,遇河架桥、见病施药。《唐大和尚东征传》说他在“江淮之间,独为化主”;那么,当时江淮流域的人们应当是非常熟悉他的。

  这种平静的传教生活一直持续到鉴真55岁那年。这年秋天,有两个日本人从唐的京城长安风尘仆仆来到扬州,在城西北的大明寺拜会了鉴真,他们似乎来不及洗去旅途中的尘土,顾不上稍事休息,登临一下九层宝塔,眺望一眼弯弯的运河和滚滚的长江以及绿杨包围中的十里市井长街。因为他们来到大唐的目的,就是想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到日本去传戒。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最理想的人,他就是鉴真。尘世的繁华怎能敌得过悬思日久的与大师见面的心情呢?从这一年开始——让我们记下吧,这一年是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日本天平十四年——鉴真就开始了为期十一载的东渡壮举。十一个春秋之中,鉴真和这两个日本弟子——荣睿、普照以及他的其他弟子们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的人间戏剧,而这些戏剧的重要舞台之一,是在长江——这“潜力江陵一日还”的长江,这“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长江,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

  第一次东渡,鉴真他们在扬州附近的东河造了船。他们是准备从扬州出发,出运河口,下扬子江,然后横渡东海,前往日本的。但是当一切都准备就绪时,却因一件以外的事故,而使计划遭到了失败。结果,“其所造舟没官”,船既被没收,东渡自然成为泡影。 次年底,鉴真一行进行了第二次东渡。这一次,他们从扬州登船,出了运河口,进入浩瀚的扬子江,倒是一帆风顺。正当扬帆东下,壮志欲酬的时候,“到狼沟浦,被恶风飘浪击,舟破”。船在狼沟浦被暴风击破了。关于这狼沟浦的所在,至今未有定论。一说是在今南通狼山,乃是扬子江北岸的一个港口;一说是在今太仓浏河口的狼港,乃是扬子江南岸的一个港口。两说相反,莫衷一是。但是在江北也好,在江南也好,反正鉴真此行尚未入海,就在长江中遭到了失败。当时正值隆冬,天气凛冽,而鉴真一行人却只好毫无遮挡地站立在江滩上。“潮来,水至人腰;和上(尚)在乌苣草上,余人并在水中。冬寒,风急,甚太辛苦。”这是《唐大和尚东征传》中的一段描述。除了鉴真站在稍高的芦苇地上之外,大家都半身浸在冰冷彻骨的江水之中,更何况江风又在猛烈地吹。这种极其艰辛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 面对着这无情的江水,鉴真的心里会想起什么呢?他也许想到,这江水正是养他育他的母亲,从而激起了内心的感戴之情?他也许又想到,母亲何以如此来阻止他远行,因而又有些埋怨她......

  当他的神思从眼前那翻滚的江涛中收回来时,他的决心已经更坚定了,就像是一块磐石、一口洪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他就在那种困难的情形下,指挥大家抢救好船只,又重新登程东航了。他们胜利地冲出了长江口,进入了东海。看来是谁也留不住这位决意东行的倔强人了。但可惜在海上不幸又遇到大风,船只触礁沉没。人幸而未死,被救到明州——今浙江的宁波。第三次东渡就这样失败了。

  在浙江住了一些时候,鉴真动身前往福建,计划在那里进行第四次东渡。但途中发生意外,被官兵阻拦。东渡事业又一次失败。鉴真不得已,又回到故乡扬州。他又看见长江了,心情该是又悲又喜吧?奇怪的是,长江似乎是一位不动声色的严峻的老人,它可不管什么世道沧桑、人间离合;它还是那样流着流着,按着自己的道路、自己的节拍。仿佛自从地球上有了它,它一直就是这么流着的。   

  始终跟随着鉴真的两个日本弟子荣睿和普照,为了使师父能够精心修养,恢复精神,决定暂时离开他。他们溯长江北岸的古城,给了那两位异国的僧人以怎样的印象呢?他们一定常在江边踯躅,徘徊,思念着住在下游的师父鉴真吧?他们一定对着江流遐想过,假如他们化作这江中的两朵浪花,不是也可以流向东海那边的扶桑故国了吗?

 

  逝者如斯夫!三年时间弹指过去。公元748年春天,荣睿、普照从安庆驾舟长江,直下扬州。此刻的大江美景,也许并不吸引这两位日出之国的游子。春潮叮咚,那不过是拨动了思念师父的心弦。洪波迅急,又怎比得上归心似箭呢!

  这时候的鉴真已经61岁了。但两位日本弟子的到来,又激起了他东行的壮志。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鉴真及其弟子第五次出发。他们在扬子津乘船,沿新河到瓜洲镇。瓜洲,是古运河入江的门户,在今江苏邗江境内。古谣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离开了瓜洲,就意味着离开了扬州伟大的母亲仿佛是慷慨同意了儿子的出行。一路好风好水,把鉴真的船只送出了江口,把这个游子交给了渺渺茫茫、变幻无常的东海。但这一次的遭遇实在是最离奇、最险恶的,他们平安地离开了长江,却被无情的大海飘到了天涯海角的地方——振州,今海南岛南端。在岭南逗留了两年,为了再次东渡,他们开始北返。   请看《唐大和尚东征传》对这段情景的描述:

  鉴真“陆行至江州城,太守追集州内僧、尼、道士、女官、州县官人、百姓,香花音乐来迎,请停三日供养。太守亲从浔阳县至九江驿,和上(尚)乘舟与太守别去”。

  江州人民就这样以香花和音乐来欢迎了鉴真,连太守也亲迎亲送。备尝跋涉之苦的鉴真已因长期的辛苦熬煎,双目失明了。不但如此,他还失去了两个大弟子:荣睿和祥彦;另一个日本弟子普照因不忍看着师父晚年遭苦难,也忍痛离开他,打算独自回国。因此,鉴真虽然来到生育他的长江身边,心情却是十分悲伤的。他看不见那巍峨的庐山,而只能聆听着波涛的绵绵慰语。他看不见那巍峨的庐山,而只能冥想着东方的蓬莱仙境......

  在九江只停留了三天,鉴真便又顺流东下了。他也是归心似箭哪!《东征传》上说——鉴真“从此七日至润州江宁县,入瓦官寺登宝阁”。

  润州江宁县,即今天的南京。瓦官寺今已不存,其阁是梁武帝时所建。关于这瓦官寺的宝阁,有些神异的传闻。据说阁建成之后,有一天夜里狂风大作,次日,人们看到阁的四隅有八个神迹,“长三尺,入地三寸”。于是人们就造了四个神像,放在阁的四角。自然,这宝阁的雄伟与神像的庄严,鉴真此时已不能够目睹了。 鉴真来到江宁的消息传播开来,他在江宁栖霞寺的弟子灵祐远远赶来迎接。这灵祐乃是鉴真弟子中的“超群拔萃、为世师范者”,也是当时的一位著名高僧。但他并不赞成鉴真东渡。当年鉴真第四次东渡时,就是因为灵祐等弟子舍不得让师父去冒航海的危险,暗中要求官兵加以阻拦,才使得那一次东渡止于半途的。当时鉴真很生灵祐的气,灵祐每天谢罪,过了六十天,鉴真才原谅他。自那以后,七年过去了。灵祐此刻在江宁又见师父,心情是万分激动的。他跪在师父面前,用头顶着师父的脚,一面哭一面说:“听说师父又远涉重洋,到日本国去。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也不能亲睹师父的面容了。谁知今日又见到师父,并能亲自向师父行大礼——这就好比是盲龟开眼,见了天日;戒灯重明,大放光芒;昏黑的道路又豁然开朗了!”旋即把鉴真迎住栖霞寺,住了三天。石头城上的阵阵雄风,栖霞山中的声声林涛,一定使这位盲圣想了很多吧? 在江宁住了三天,鉴真决意要回去。于是一行人又登上了扬子江上的船只,向扬州进发。——“过江至新河岸,即入扬子,停既济寺。江都道俗,奔填道路,江中迎舟,舳舻连接;遂入城......”大路上奔走着雀跃的人群,江面上拥挤着欢迎的船只——扬州人民的儿子鉴真就这样回到了故乡。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母亲眼中,他是一个英雄。 五次东渡,五次失败!鉴真的命运可谓大劫大难。愈是失败,愈是坚强!鉴真的信仰却是如金如钢。

  第六次东渡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的船队要回国,鉴真被邀在长江南岸的黄泗浦——今江苏常熟市境内会齐,同赴日本。就在这一时刻,鉴真与另一位中日友好的先
6/16/2005 10:22:00 AM (#3316448)
普通通行证 扬州小新


级别:57
头衔:
来自:(江苏) 扬州
诞生:11/12/2004
                       扬州名人---文章太守欧阳修


  太守(宋以后称知州或知府)本是管理一州一府的行政事务的长官,并不专以文章见长。但是宋代却有一位太守,不但自己的文章做得好,而且以他的文章道德教化了他管理的那一方水土,使得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文风绵延,他自己终于也以“文章太守”的美名称颂于世,受人景仰,他就是欧阳修。

  凡游人游扬州,必游平山堂,不游平山堂便不能算到过扬州。平山堂在扬州蜀冈中峰上,大明寺西侧,以凭栏远眺江南诸山,山与堂相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在扬州任太守时所建。自从有了平山堂,人们便有了一个追思文章太守的绝佳去处。堂上有一方石碑,镌刻着一首苏东坡的词《西江月》,情深意切,而暗藏禅机,这是宋时扬州的另一位文章太守苏轼,在凭吊他的恩师欧阳修。堂上还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隔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构句奇特,而立意深远,原来这是清代扬州的又一位文章太守伊秉绶,在缅怀他的前任欧阳修。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的时间其实很短,他于庆历八年(1048)二月二十二日到任,皇祐元年(1049)正月离任,其间不足一年。可是历代扬州地方长官也许没有谁不敬佩他的。 欧阳修生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个进士,曾在泰州做过判官。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郑氏携带他随叔父欧阳晔生活。因为家贫,欧阳修少年时代常向别人借书抄诵。有一次借得韩愈文章六卷,爱不释手,从此致力于古文。17岁时应举,因用韵不合,榜上无名。21岁时赴礼部考试,又名落孙山。23岁时在国子监考试,名列榜首。24岁时赴礼部考试,又名列第一。从此,欧阳修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他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又做过西京留守推官,与当时名士梅尧臣等诗歌唱和。后来授任宣德郎,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参与编辑三馆秘阁藏书总目,即《崇文总目》。景祐三年(1036),因为替范仲淹打抱不平,被贬为夷陵令,几年后才复旧职。此后,欧阳修或在京中,或在地方,飘泊不定。庆历三年(1043),澧州向朝廷进献“瑞木”,说木上自然生出“太平之道”字样,是祥瑞的征兆。当时在谏院任职的欧阳修认为,这种荒唐的事情完全是知州故造妖妄以媚朝廷,建议宋仁宗诏令天下不得进献奇兽异禽,妖花怪木。他的建议和到了采纳。

  对于欧阳修来说,庆历五年(1045)是他的任途上的不幸的一年。这一年,范仲淹、杜衍、韩琦和富弼等朝廷重臣相继被罢官,欧阳修因支持他们的政见而上疏辩护,遭到政敌的排挤。恰巧这时欧阳修的甥女张氏犯法系狱,有人乘机诽谤欧阳修与张氏有私,并企图谋取张氏钱财。尽管这些无稽之谈最后被一一澄清,但欧阳修还是被罢了官,贬到偏僻的滁州做了个知州。滁州地偏事简,人民安闲,加上山青水秀,风光宜人,欧阳修在这里倒度过了一段优雅闲适的生活。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些日子里写成的。欧阳修的不幸,恰恰成了醉翁亭之幸。如果不是一篇《醉翁亭记》,谁知道滁州城外的那个普普通通的亭子呢?

  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从滁州调至扬州。虽然他的官职仍是知州即太守,但从闭塞偏僻的小邑徒至繁华富庶的名都,毕竟为他的仕途抹上了一些亮色。

  在欧阳修来扬州之前,倡导新政的韩琦也做过扬州知州。欧阳修是支持新政的。他到扬州后,一面应酬繁忙的公务,一面推行宽简的的政策,不久就使得扬州出现政通人和的气象。

  欧阳修显然不是那种为案牍而劳形,被事务所束缚的循史。在公事之余,这位文章太守最喜欢做的事是到扬州城外去探幽访胜。

  蜀冈上的大明寺,是唐代鉴真和尚出家的古刹,欧阳修自然要去寻访。蜀冈海拔不高,只是一座土丘罢了。但扬州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所以这座土丘倒也显得气势不凡。加之这里林木葱郁,寺庙巍峨,历来被扬州人视为风水宝地。扬州人甚至传说这土丘乃是四川峨嵋山之余脉,“天下第五泉”与蜀中之水一脉相通,故把这高仅数丈的小丘号为“蜀冈”。如此名胜,文章太守怎能不去光临?欧阳修并不喜欢佛教,他给儿子起了个乳名“僧哥”,只不过是把僧哥看成同阿猫、阿狗一样是民间常用的贱名而已。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欧阳修登上蜀冈的心情,一方面为这里清静优美的环境而欣喜,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的好地方不该让和尚们独占。因此,他要在大明寺近旁建造平山堂,作为儒生们纵酒吟诗的场所。平山堂,也许暗含着与和尚平分山色的寓意吧!

  欧阳修所筑平山堂,其雄伟秀丽在淮南一带可谓首屈一指。堂踞蜀冈之巅,遥望江南,仿佛能看见润州和金陵的山峦。夏日的清晨,欧阳修和朋友们早早登山,并派人骑快马到邵伯湖中摘取刚刚开放的荷花千余朵,遍插盆中,布于平山堂里。宾主们纵情诗酒,亲密无间,指点江山,放浪形骸。这同近旁大明寺中严守佛家清规戒律的不苟言笑的僧侣们,恰恰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妙的是,酒兴浓时,欧阳修叫一个妓女取来一枝花传与宾客。花传给谁,谁就摘去一片叶子,等到谁摘去最后一片叶子,则罚酒一碗。就这样,太守与客人们往往到入夜才兴尽而归。这时,已是一轮明月当头。

  这种“太守之宴,与众宾欢”的动人情景,在宋人叶梦得的《石林避暑录话》卷一有如下的记载:

  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

  余绍圣初始登第,尝以六、七月之间馆于此堂者几月。是岁大暑,环堂左右老木参天,后有竹千余竿,大如椽,不复见日色。苏子瞻诗所谓“稚节可专车”是也。寺有一僧,年八十余,及见公,犹能道公时事甚详。迩来几四十年,念之犹在目。余今小池植莲,虽不多,来岁花开,当与山中一二客修此故事。

  平山堂上的太守风流,是多么令后人神往!

  据说欧阳修曾在平山堂前植柳一株,人称“欧公柳”。欧公柳死后,人们在原地补植,依旧称“欧公柳”。后来有一个名叫薛嗣昌的知扬州,东施效颦,也在平山堂前种柳一株,自称“薛公柳”。薛知州在位时,无人敢非议,待他一走,“薛公柳”便被砍去,只留下一个笑柄。历史真是无情!

  欧阳修在扬州时,除了在大明寺旁建平山堂,又在蕃嫠(下为厘)观中筑无双亭。蕃嫠观,俗称琼花观,即古后土祠。寺中琼花一株,号称天下无双。宋人诗云:“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东风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均极言扬州琼花是独一无二的奇葩。欧阳修显然对琼花情有独钟,故在观内建无双亭,以示喜爱与尊崇。

  扬州人提到欧阳修,就想起他为扬州留下的平山堂和无双亭,至于其他政绩似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因为欧阳修的文名掩盖了政声呢,还是扬州人把文化看得比政治更重要呢?反正,文章太守的重点在“文章”,不在“太守”。

  欧阳修初任扬州太守时,是42岁。离开扬州后,先做颍州知府,不久恢复了原先所任的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后来由于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又被朝廷召回,这时,欧阳修离开朝廷已经十多年了。皇帝见他头发都花白了,甚是关切。但是朝廷中的小人们生怕欧阳修再度被重用,便造谣说欧阳修反对宦官。宦官纷纷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他终于又被逐出朝廷,改任同州知州。幸亏有人仗义直言,皇帝才转而升迁他为翰林学士,让他主持纂修《唐书》。接着,又奉命出使契丹。

  此后,欧阳修又升任龙图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他建议仁宗及早决定立英宗为太子,以便天下安定,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次年又为参知政事。他与宰相韩琦同心合力辅佐朝政,在军事、民政、官吏、财务以及太后与皇帝之间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因欧阳修秉性耿直,故在朝中结怨甚多,许多人一有机会就诋毁他。甚至欧阳修的妻弟薛宗孺也造出欧阳修与儿媳吴氏有暧昧之事的谣言,想以此败坏他的名声。欧阳修觉得十分无聊,在神宗接位后,便坚决要求退出中央政府而宁愿到地方上去做个长官,他后来真的做了青州知州、太原知府、蔡州知州等地方长官。

  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官衔退休。次年在颍州去世,享年66岁。颍州,就是欧阳修在扬州离任后做知州的地方。

  欧阳修有一首《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诗云: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这首诗所咏的“西湖”并非指杭州西湖,而是指颍州西湖。可知文章太守离开扬州后,依旧怀念着二十四桥的明月。

  欧阳修在扬州为官时间虽短,留下的财富却是无穷财富,就不是这一篇文章所能说得尽的了。他的文章、他的道德、他的风华、他的才气,直到今天还为扬州人所景仰、所传诵。走进平山堂,便看到堂上高悬着“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匾额,这正是后人对欧公风范的追怀。   

  欧阳修写过一首诗,题为《答许发运见寄》,诗云: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