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版主推荐=1从基因研究同性恋行为的机理
Uoyian (该角色不再存在)
9/20/2006 12:36:00 AM (#376817)
将于4月20日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认为,同性恋行为并不一定属于心理异常,这表明同性恋在中国学术界不再被视为病态。其实与国外相比,这一观点已经滞后了将近30年。
    生活中同性恋者总是处于不被理解、受歧视的境地,对此他们常会发出不平的辩解和请求理解的呼声:我们也弄不清楚为什么要爱同性而不爱异性,好像体内有一个精灵在引导我们这样做。同性恋者的自白有其合理的内核吗?

    1974年美国科学协会声明不必对同性恋者进行矫治

    对于同性恋,研究人员早就从生物医学、社会学、文化民俗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其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许多人在较早的时候就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同性恋除了有社会、家庭、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外,还存在着比较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所以,当社会和公众还普遍对同性恋表示谴责和不屑时,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学协会发表正式声明:同性恋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种病态,这是一种正常的只占少数的性指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不必对他们进行矫治。

    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协会发表这一声明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根本的带有哲理性的思想是,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心理,都是千姿百态的。生物和人的发育、行为等也是千姿百态的,符合世界是多样性本源的原则,也因而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性指向没有好坏之分,只存在多数与少数之别。

    感谢基因!同性恋者为汉默的发现而欢呼

    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认为,同性恋与基因有关。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一个叫做Xq28的基因,是这一基因决定了人们在性指向的同性恋。汉默等人调查了40名男性同性恋者,经他们同意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他们发现,这40多人中,有30多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认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行为和趋向。

这一结果公布后,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许多同性恋者欣喜若狂。在美国同性恋者最多的城市芝加哥,同性恋者公开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上:感谢基因,妈妈!并上街游行庆祝。不过,也有人对这一结果产生怀疑,因为据说汉默本人就是同性恋者。但随后的一些研究也不断地表明,同性恋的确与基因具有某种联系,有其内在的生物学基础。

    雄性果蝇的同性恋行为旁证了同性恋基因的存在

    对人同性恋行为的调查结果其实最早源于对动物同性恋的研究结果,动物的性行为为人类的同性恋行为提供了许多旁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奥登。伍德等把许多果蝇放在一只3.8加仑的广口瓶内,雌性果蝇成群躲在瓶子的底部和顶部,而雄性果蝇却互相追逐着,似乎在进行狂欢。这些雄性果蝇首尾相连,围成一大圈或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蜿蜒移动着。它们一边移动,一边与队伍中的另一只果蝇磨擦着尾部,即进行交尾,同时嗡嗡地哼着动听的音乐。伍德认为,这就是果蝇的同性恋行为。他们将被怀疑是雄性果蝇同性恋基因的某个基因片断移植给了上述果蝇,结果证实这种基因的确是同性恋基因。

    猕猴、羊、老鼠、牛……多彩的同性恋与双性恋世界

    不仅如此,动物学家的大量研究和调查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动物同性恋和双性恋世界。大部分公猕猴通常是追逐母猴进行交配的,但公猴之间也会产生同性恋。一个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现象是,一只猕猴王拥有“三宫六院”,但它还不顾自己的身份,迷恋上一只长得很乖巧的公猕猴,与它相拥厮混在一起,而且把部下进贡的食物分给这只公猕猴吃。

    在调查羊的交配情况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约有10%的公羊有典型的同性恋特征,它们对母羊的含情脉脉视而不见,却要找公羊进行恋爱和交配。有研究人员认为公羊中的这种同性恋比率与人类基本一致,这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巧合。此外在老鼠、牛和加州雌鸥等其它动物中也有典型的同性恋和双性恋行为和趋向。对此一些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动物体内或大脑中的雌激素或雄激素水平有异常,因而造成了动物的同性恋,这同样是同性恋的一种生物学渊源。目前的变性只变外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变性。
点击统计:4378 责任编辑:邢建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