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版主推荐=1在地图上行走的岁月(上)
3/5/2004 7:02:00 PM (#54402)
冬眠状态通行证 有米叔 [女]


级别:44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8/29/2003
  一个城市历史的记号
  
  我常常问自己,人的脑子到底可以承载多少记忆?有多少往事可以在我们的梦中留下零星的遗痕?有多少悠长悠长的岁月值得我们去缅怀?当我每天下班坐在公交车上,用无精打采的目光望着一闪而过的马路,是否还会记起儿时曾提着鞋子,光着脚板,走在夏天滚烫的沥青路上?看着一幢幢高耸云端的高楼,是否还记得这是童年伙伴们摸鱼捞虾捕蟋蟀的地方?一切都好像早已淡忘,一切都好像与我无关。
  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不经意之间,从一个旧书摊翻出了一张广州地图,一张1957年印行的《广州市区交通详图》。当时我并没有特别在意,只是随便地瞟了一眼,但突然之间,新华电影院、新星电影院、海角红楼这些熟悉的名字,一个接着一个撞进我的眼里,钻进我的脑海,好像触电一样,令我全身发麻,岁月突然退回了几十年,一下子把我带回到童年时代。
  我毫不犹豫地掏出50块钱,买下了这张地图,回家后在灯下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我发现,所有的记忆都没有消失,哪怕最微不足道的细节,残存的片断,都埋藏在大脑的某个角落,一旦触动机关,就会纷纷涌现出来。
  我在地图上找到了11路公交车的线路。那时我每天都坐11路车,从先烈路的市委党校到中山四路小学上学。那是一种非常吵耳,震动厉害的柴油车,在全市的公交车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从沙河到文德路,中途只停六个站:东沙马路(先烈路)、黄花岗、区庄、造币左(东风东路)、越秀北、惠爱东(中山四路)。
  所有新旧路名,地图上都一一作了注明。中山一路原先叫中山公路,中山三路叫大东路,中山七路叫聚龙东,解放路叫中华路。还有一些地图上正在使用的路名,现在也已改了,像和平路,那时叫抗日路;解放路越秀公园路段,那时叫国际路……小时候我就常听老人们提起这些路名,现在重温旧梦,觉得分外亲切。
  路名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记号。
  从前的街名路名,大抵都有一段掌故。像西湖路,是南汉西湖故地,虽然当年碧波荡漾的美景,早已湮没,但数百年来,西湖路的名字,却依然在车水马龙之间,向后人追述着一个王朝覆没的往事。
  像豪贤路,是南明兵部尚书黎遂球的出生地。清顺治年间,他率八千子弟兵,死守赣州孤城,抗击十万清军,直至兵尽矢穷,在惨烈的巷战中,身中三箭,血尽而死。他那首绝命诗“壮士血如漆,气热吞几边。大地吹黄沙,白骨为尘烟。鬼伯舔复厌,心苦肉不甜”,令人每读一回便激动一回。豪贤路原名豪弦,为纪念黎遂球而改为豪贤。
  像梅花村街(梅花路),虽然今天已不见梅花的影子,但当年陈济棠在这里修建公馆,开辟模范住宅区,道路两旁都种满了梅花。每逢寒冬来临之时,万木凋零,梅英吐艳,玉立冰姿,暗香如潮。
  有些街名路名是反映某些行业在这里聚集成市的,像豆栏街、桨栏街、故衣街、米市路、光雅里(缸瓦里);有些是反映自然环境的,像潮音街、潮观街、西湖路、烟墩路;有些指示着附近著名建筑方位的,像净慧路、挹翠路、金花街、寺右路、恤孤院路;有些是纪念红色革命年代的,像先烈路、六二三路、起义路、解放路;还有些是纪念历史名人的,像中山路、执信路。
  许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路名,也许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却从不知道在这些简单的名字后面,原是沧海横流,风云万变,记录着多少个世纪的悲欢离合。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在“东风吹,战鼓擂”的破四旧运动中,广州有89条马路,被合并为24条,许多略带历史痕迹的路名,都换上了大红招牌,像诗书路改为红书路,朝天路改为朝阳路,德政路改为立新路,龙津路、惠福路改为向阳路,长寿路改为曙光路,如意坊东路、时敏路和多宝路改为新风路,高第街改为群众街,圣心路改为劳动路,诸如此类。
  文革后,大部分被改掉的路名,都回复旧观,但也有例外的。像云桂路,文革中改为前进路,现在仍叫前进路;永汉路在文革期间改为北京路,现在仍叫北京路;虎长路、长庚路、丰宁路、太平路合并为人民路,现在仍叫人民路;德泥路、德宣路、造币左路、黄埔大道合并为东风路,现在也没改回原名。
  每念及此,内心总不免有些疑惑。当初决定新旧名字的取舍时,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准则的呢?为什么有些恢复旧名,有些却不恢复?本来,有选择地保留几个文革路名,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未尝不可,但应该选那种原名并不具特殊意义的,像永汉路这种纪念辛亥革命的路名,还是恢复为好。
  
  北京路
  
  老广州人都知道,北京路以前叫永汉路,现在还有一间永汉电影院。
  但永汉路这个名字的来由,却不是人人都清楚。我见过一份广州出版的报纸这么写:民国年间北京路叫汉民路,为的是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后来在上世纪20年代又改名永汉路,因为当时主政广东的是杨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而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汉民路”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
  听起来颇有点稗官野史的趣味,但与事实却相差九条街那么远。其实,清代在北京路南端有一座永清门,门外有一条永清大街。辛亥革命后,满清倾覆,民国成立,永清门改为永汉门,纪念光复汉族,永清大街也改为永汉街。早在1912年的报纸上,已经可以看到永汉街之名,与杨永泰无关。后来,在20年代大规模扩建马路中,永汉街至双门底统称为永汉路。胡汉民1936年去世,为纪念他才改为汉民路。1945年抗战胜利,再恢复为永汉路,直至文革。
  清代光绪年间的《广州府志》上有一张广州地图,可以看到永清门的位置,大概在泰康路口附近。清代的北京路北段(即中山路以北),那时叫布政司前街;中山路至青宫门前叫承宣直街;青宫门前至西湖路口叫双门大街;西湖路口至大南路口叫雄镇直街;出了永清门,就直通天字码头和接官亭了。光听这些名字,已经透出一派官家仪表,叫人肃静回避了。
  在北京路南端,还有一个杀气冲天的地方,老一辈的广州人称之为“杀人地”,而地图上的正式名字叫法场地,在珠光路与八旗二马路之间。咸丰年间(1854年)﹐广东爆发洪兵之乱,天地会众在数月之间连克府州县城40余座,并围攻广州长达4个月,全省震动。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叶名琛大举清乡,几乎见人就抓,“不讯口供,捕得即杀,有如牛羊之入屠肆”。法场地从早到晚不停地杀,据说一口气杀了七万多人,而全省被杀,则高达40多万人。
  容闳曾亲临法场地观察,后来他在《西学东渐记》一书中,描述他所见到的恐怖情形,至今读来,犹不寒而栗:“一日,予忽发奇想,思赴刑场,一观其异,至则但见场中流血成渠,道旁无首之尸,纵横遍地……刑场四周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赭色,余血盈科而进,汇为污池……后闻于城西远僻处觅得一极大沟渠,投尸其中,任其自然堆叠,以满为度……无需人力更施覆盖,以尸中血色之蛆,已足成赤土而有余,不令群尸露少隙也。”
  这可以说是北京路历史上最悲惨、最可怖的一幕。
  广州有不少街道名字,几百年前就这么叫,现在还这么叫。像大塘街,原来是文溪下游的一个大水塘,明代扩城筑墙,把淤塞的水塘填为内街,当时就叫大塘街,六百年来风雨不改。苍老的年轮,让人觉得它的一砖一石仿佛都写满故事。但与大塘街只有百步之遥的北京路,历史上却名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点击统计:8986 责任编辑:公仔麵
3/5/2004 7:04:00 PM (#660768)
冬眠状态通行证 有米叔 [女]


级别:44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8/29/2003
2  
起义路
  
  北京路是广州传统的中轴线,人皆知之。近年来,随着城市东扩,广州开始形成第二条中轴线,即中信广场至珠江新城的中轴线。但如果认真考证起来,这是广州第三条中轴线了。上世纪30年代,曾有过第二条中轴线,从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市政府,经广州起义路至海珠桥。这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规划建设的。
  广州起义路以前叫维新路,是1919年开辟的,1948年改为中正路,1950年恢复维新路名,文革时改为广州起义路,以纪念1927年的广州起义。路名的更替,似乎包含了某种警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维新改良是行不通的,还得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就是这样一路写下来的吗?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在大乱与大治之间,“螺旋式上升”。这一部沉甸甸的史册,真是“每开一卷,刀搅肺肠;每读一篇,血滴文字”,不得不为中国人的命运而叹息。
  起义路是文革后没有恢复旧名的一条主干道。从地图上看,这条中轴线,从越秀山的中山纪念碑至起义路广州教育学院一段,都是笔直顺畅的,但接着突然变得歪歪扭扭,斗折蛇行。令人在大呼遗憾之余,也不禁心存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条中轴线扭曲了?
  原来,在清代末年科举废除之前,是广东的书院空前繁荣时期,从1875至1905年这31年间,便陆续开办了51间书院,这个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广州领风气之先,在起义路与北京路之间,形成了一个密集的书院群。四乡八镇的学子,在这里苦读六经三史,诸子百家,晨兴夜寐,书声朗朗。教育路的美名,渊源有自,并非谬采虚声。
  广州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千顷书院(后来改为千顷中学),名气虽不算很大,并不在广州最有名的七大书院——粤秀、应元、学海堂、广雅、越华、羊城和菊坡精舍之列,但在修筑维新路时,为了避开千顷书院,却宁愿让马路绕了一个弯,也可以说是“市政建设为教育让路”吧,结果就使这条中轴线变得和丈八蛇矛一般了。
  当年广州的马路大都“只求通不求直”,虽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广州人的性格,灵活变通,重实用而轻观瞻,但城市布局,也因此变得杂乱无章,不能不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
  
  人民路
  
  人民路的名字也是文革期间改的,由友谊路、流花湖东路、虎长路、长庚路、丰宁路、太平北路、太平南路合并而成,贯通南北。在1967年出版的广州地图上,清楚地注明:人民路将从友谊路“延长至计划中的广州铁路客运站止”。
  很难想象,如今几乎是全国最繁忙的火车站——广州火车站,30年前还是一片蔓草荒烟的郊野,甚至连环市西路都没修好,在当年的地图上,环市西路与人民路相交处,有一大段是用虚线标示,表明这是“建筑中的马路”。
  广州火车站是在1974年动工兴建的,那是一个沉闷和疲态毕露的年份,但在广州西北角的这一块地方,却热火朝天。由于在火车站前开辟了一个大广场,人民北路最终没有按1967年的地图所说的那样,一直延长至火车站,它在车喧人哗的环市西路前蓦然止步了。
  就这样,历史的某种可能性,最后就以寥寥15个字,永远留在了1967年的广州地图上。
  人民路原来是广州的西城墙。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今天大不相同。明清以降,最繁华的商业区都在城外,西城墙外的街名,像新豆栏、眼镜街、十三行、白米街、盐仓街、杉木栏、桨栏街、打铜街……一个个都散发出浓烈的商业气息,让人觉得到处热气腾腾,货如轮转,买卖兴隆。
  但仅仅一墙之隔,城内正西门以南却是一片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园林人家。诗书路这个名字,听起来已经非常典雅,全无半点尘俗铜臭。明代著名诗人张翊辞职归里后,在仁王寺西圃(故址在大德路附近)种下万竿翠竹,建起了看竹亭、咏竹诗碑;大学问家朱熹也在此兴建紫阳书院;大学士方献夫在观绿路筑赐书楼和阁老府,收藏《明伦大典》。有了这班文人雅士,便少不了埙篪雅颂之声,每天随清风而来,令这个历来被讥为蛮夷的古城,平添了几许诗书礼乐的意境。
  在1918年至1920年大规模的拆城墙,筑马路市政建设中,西城墙被夷为平地,城基辟为马路,就是如今的人民路。最初人民南路叫太平路,因为那儿原有城门“太平门”,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是为了纪念太平天国。广州的路名取自城门的还有不少,像文明路、小北路、靖海路、大南路都是。
  按照我们的想象,当时的城里人一定反对拆城墙,因为怕城外人会大量涌入城里。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最激烈地反对拆城墙的,是居住在西关的城外人,他们并不稀罕住进城里,倒是害怕城里人会入侵他们的领地。
  
  东风路
  
  东风路的名字,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带有很浓的文革色彩,但准确地说,这名字并不是破四旧时期改的,而是1968年才改的。我问过许多广州人,文革前东风路叫什么?他们大都能答出西段的德泥路和德宣路,但东风东路以前叫什么,就没几个人能说得出来了。我母亲上世纪50年代在黄华路居住过一段时期,每天在省委党校大院进进出出,对那里应该非常熟悉了,但我问她,越秀桥以东的东风路,文革前叫什么名字?她想了半天,最后竟茫然地摇了摇头。
  还是让地图来唤醒我们的记忆吧。在1957年印行的广州地图上标明,从越秀桥至先烈路口那段,叫造币左路;从先烈路口至水均岗那段,叫黄埔大道。文革期间,造币左路改叫东风四路,黄埔大道改叫东风五路。1985年才合并为东风东路。
  清光绪年间,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两广总督张之洞在黄华乡(今黄华路)兴建银元局,模仿香港铜仙,铸造铜币,以救钱荒,后来改称广东钱局。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机器币”之始。辛亥革命后,广东钱局改名为广东造币厂。造币左路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然而,当我把造币左路的名字告诉母亲后,她还是毫无印象。这是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有些路名的更改,年代更加久远,人们却记忆犹新,像百子路,早在1948年就改为中山二路,但现在许多广州人还记得百子路这名字,而造币左路却忘得一干二净,了无痕迹,岂非咄咄怪事?
  我在广州生活了几十年,搬过许多次家,但兜兜转转,总是离不开东风路附近。据记载,数百年前的东风西路,是一派湖光山色的胜地。与西湖并称广州两大名湖之一的兰湖,东起双井街,西到驷马涌,南达东风西路,北到桂花岗,水涵天影,浩浩茫茫。
  但到了明代,兰湖逐渐淤塞,变成了一片沼泽泥塘。清代朝廷实行界海清野,把番禺、新安、香山等县的沿海居民迁移到此,结寮而栖。西华路一带成了“移民市”(后改“移”为“宜”,称宜民市)。东风西路渐渐沦为一个乌烟瘴气的贫民窟,到处是破木房、垃圾堆、烂泥塘和菜地,棺材铺、殓房、喃呒店、寄放神主牌的灵堂,鳞次栉比,成行成市。
  1958年,人们在兰湖旧地上重新开挖,改建成今天的流花湖。大部分棺材铺和喃呒店都关闭了,灵堂也迁走了,但还有一间殡仪馆留了下来,叫“别有天”,名字起得很雅致,就在市一人民医院北侧的土坡上。
  给我留下记忆的,是几间简陋的瓦房,几扇阴沉沉的门窗,那就是通往另一个天地的神秘入口吗?小时候我常从它门前走过,只为了体验一下内心交织着恐惧和好奇的感觉。一些穿着僧袍的人——也可能是道袍,记忆如此遥远,已无从分辨了——日复一日地扫着地上的落叶,那些在风中飞舞的,永远扫不完的落叶。有一个僧人头上长满了累累垂垂的疙瘩,相貌丑陋狰狞。每次见到他,总是低头扫地,从不看过往行人一眼。虽然我对他怕得要死,但哪天如果他没

3/5/2004 7:05:00 PM (#660774)
冬眠状态通行证 有米叔 [女]


级别:44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8/29/2003
3
虽然我对他怕得要死,但哪天如果他没出现,又觉得好像惘然若失。
  在这些人的背后,大概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如今他们或许都不在人世了,就像当年别有天门前的落叶,不知谁把他们送到这个世界来,偶然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得不经历了一些疾病,饥饿,孤独,穷困,还有苦苦的挣扎,最后带着渺小的悲欢,又匆匆而去了。世界平静如常,就好像这些人从来没有来过。
  翻开清代的广州地图,在小北门至正东门的城墙之外,画着大大小小像涟漪似的圈圈,那便是起伏连绵的岗丘了。东风东路南面有竹丝岗、马棚岗,北面有蚬壳岗、螺岗(在区庄)、云鹤岭(在云鹤路)、黄花岗,中间有大水牛岗、猫儿岗(在福今路和农林下路之间)、水均岗等等。
  清末,政府推行新政,一些热心的华侨和归国留学生,在城东兴办农林试验场,学习科学种田。北起环市东路,南至中山一路,东起农林东路,西到农林下路,都属试验场范围。民国年间,从区庄到东山口的马路叫试验场路,后来改叫农林下路,其实都是取自农林试验场。所谓下路,是指它在猫儿岗下,而农林上路则在猫儿岗上。
  长大以后,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东风东路附近,那时还叫东风五路。马路两旁连人行道都没有,只有杂草丛生的排水沟渠,就像农村公路一样。我还记得第一次站在东风五路的坡顶——也就是今天广东工业大学那儿,可能就是猫儿岗的岗顶吧,我想。朝东望,锦城花园那边是大片农田,黄黄的菜花,绿绿的水蕹;朝西望,那是斜阳欲暮的时分,路旁的桉树和马尾松肃静无哗。马路上没有车辆,没有行人,视野开阔,一览无遗,巨大的血红的太阳正在遥远的路尽头慢慢下沉。
  一刹那,我被这景色镇住了,目眩神夺,无法呼吸。这就是东风东路留给我最初的印象。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是独一无二的,在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遇见过了。
  然而我深信,此情此景,不会消失。
  永远不会。

3/5/2004 8:33:00 PM (#661004)
冬眠状态通行证 LL--广州

级别:46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8/21/2003
     此文甚好~~~!
3/5/2004 10:21:00 PM (#661262)
mymouse 该角色已不存在
哦!谢谢介绍分享~~
3/18/2004 5:55:00 PM (#691484)
地狱火 该角色已不存在
写得几好啊~~支持
3/18/2004 10:01:00 PM (#692720)
一样的月光 该角色已不存在
还没去过广州耶!所以没有感动!!
     一直没去是因为老听说那里治安不好,前两个月我的一个北京女同学去出差就被在大街上抢了手机!!但我喜欢上了一个广州人,爱屋及乌吧,又对广州挺感兴趣。看看有机会去你们那‘探探险’
12/15/2006 2:17:00 AM (#6927504)
普通通行证 男36


级别:88
头衔: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6/3/2005
谢谢分享
12/15/2006 9:15:00 AM (#6929443)
阿海888 该角色已不存在
写的不错!
12/15/2006 8:48:00 PM (#6933117)
冬眠状态通行证 43806

级别:17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3/12/2004
很怀念以前的北京路.有文一.南粤.三多轩.交电商场等等商店.以前去北京路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现在的北京路成了衣服一条街.
2/7/2008 10:24:00 PM (#9576385)
夏历 该角色已不存在
不错啊
9/1/2008 3:55:00 PM (#10644055)
白金通行证 我是毒药

级别:13
来自:(浙江) 绍兴
诞生:5/19/2007
不错啊
9/6/2008 12:01:00 AM (#10704843)
天若有情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分享
12/20/2008 2:27:00 PM (#11343944)
钻石通行证 邮轮旅客


级别:90
来自:(广东) 深圳
诞生:7/5/2007
历史知识
12/20/2008 2:29:00 PM (#11343964)
钻石通行证 邮轮旅客


级别:90
来自:(广东) 深圳
诞生:7/5/2007
城市变迁很大
3/1/2009 3:50:00 PM (#11853635)
冲动的代价 该角色已不存在
很好呀
3/2/2009 4:09:00 PM (#11861641)
tangtang2 该角色已不存在
有空去看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