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声色无限2.jpg


版主推荐=2=评论=电影的皮毛随想(原创)updated!
maxt (该角色不再存在)
4/15/2004 10:18:00 AM (#65202)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

看到有人在品论《东宫西宫》,就不自然的想到了5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原著小说时的一些片断,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同志文学或者所说的戴有同性恋帽子的文学,不自觉的每一个情节都会在脑海里虚幻的产生,演示,当然一切都是向着最美好的方向去想:阿兰应该是最漂亮的,公园应该是最负有诗情画意的,连厕所都应该是洁白干净的,天空也应该是透亮的...

接触到张元的作品时,一时无法忍受,接受。但一段时间过去了以后,这才体会到一些导演所想要表达的。

阿兰是一个代表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隐藏起来,但是又不甘于隐藏起来的同志的大多数。所以他只能是一个符号,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外貌必须代表真实的大多数,一个普通但是敢于表现自己的普通人,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更明白,张元所要表达的对同志这一群体的关注,他是活生生的,不是虚幻的,不是像《北京故事》那样的俊男之间的生活秀。

电影非常的写实,那段厕所里面钓鱼的戏,那段被广大劳动群众扭送派出所的戏,那段回忆里年少轻狂被人侮辱的戏,那段扮装戏...导演试图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述一直不被人察觉的事实,一些人们不愿正视的生活。

整部片子压抑的让作为同志的人无法呼吸,而又让非同志的人无法理解只能报以尴尬的微笑,这正是互连网络没有进入人间以前的同志生活的写照。面对主观与客观的压力,茫然的无所适从。这也许让你认为他在丑化同志生活,中层或者底层同志的生活并不是大家在网络里想像的那样“纸醉金迷”“风月无边”,当一个人徘徊在边缘的时候,他应该怎样生活?

当然这部片子遗忘了现实中同志的另外一个生活场景,酒吧。那个最能隐藏但是又挑明的大喇喇妖魔化的场所。也许是那时没有?也许是张元不想去粉饰同志的生活?

导演的用心是好的,胡军的表演是青涩的,阿兰是过火的,所以人们是不愿接受的!
点击统计:39302 责任编辑:漫舞九天
4/15/2004 11:16:00 AM (#809952)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

说道同志电影,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春光乍泄》。看过的,没看过的,同志,非同志... 由于导演以及演员使这部片子那样的深入民心。

我看过这部片子5遍,当然要感谢老翻,否则你根本无法看到这部已经开始带着传说的电影!

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肮脏”,不是说故事,而是杜可风摄影机下的各种场景:黎耀辉肮脏的房间,满是跳蚤的床缛,夏日里洋溢的飘荡在湿气油腻空中的汗臭,冬日里封闭的空间,臭烘烘的白色厕所里的故意的邂逅,徘徊在街角的紧绷绷的人体,即使是那些在街头看似招摇的面孔,黑暗的电影院里那很难为人察觉的激情演绎,当然少不了那被水正在冲刷的血腥的地面,那扑面而来的动物尸体。

这些场面难道你的喉间没有隐隐作呕?

那种压抑感是刻骨的,影片用了很长的一段胶片,前后呼应的向人们展示大瀑布的变换的蓝色景观,背景音乐逐渐的淡去,扑面而来的水的撞击声淹没了一切。淹没了黎耀辉对一个人的期望!影片开始变得有了生气。也就是到了这里,黎耀辉明白了自己,他已经茫然的度过一个夏天,一个冬天,陪伴着自认为可心的人。失望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他要做的只有继续生活。

既然要生活,为什么不舒服一些,熟悉一些呢?何必在异乡过着“肮脏”的生活呢,伴随着无奈呢?

一段发生在男人之间的感情生活,使这部影片让人关注。

如果只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故事,我想这部片子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太多认识,分手,重逢,相聚,分手,邂逅,离开...家常便饭般的故事发生在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面对变化多端的现实社会,谁还会有心思去探讨集市大众的感情生活?难道你会以为他会成为《花样年华》前传吗?人们的猎奇心理大大的促进了对这部影片的关注,而影片本身或者说导演的想法是不是被人们翻来覆去的误读呢?

导演喜欢给自己电影的每个人物加上一个特殊的身份,让观者给以耐心去观赏若有若无的故事情节。加上一个绚丽的摄影师,悠扬的拿来音乐,常人难以体会的叙事风格,让每一个观看影片的人,深深的晦涩的不敢说出自己的观感,其实你的观感是什么呢?导演被推崇了!

Happy Together Lyrics

Imagine me and you, I do
I think about you day and night
Its only right to think about the girl you love
and hold her tight so happy together

If I should call you up, invest a dime
and you'd say you belong to me, and ease my mind
Imagine how the world would be
so very fine, so happy together

I can't see me loving nobody but you
for all my life
When youre with me, baby the skies will be blue
for all my life

Me and you, and you and me
No matter how they toss the dice, it has to be
The only one for me is you, and you for me
so happy together

If I should call you up, invest a dime
and you'd say you belong to me, and ease my mind
Imagine how the world would be
so very fine, so happy together

I can't see me loving nobody but you
for all my life
When youre with me, baby the skies will be blue
for all my life

I can't see me loving nobody but you
for all my life
When youre with me, baby the skies will be blue
for all my life

Call you up, ease my mind, ease my mind
EASE MY MIND

I can't see me loving nobody but you
for all my life
When you're with me, baby the skies will be blue
for all my life

I can't see me loving nobody but you
for all my life
When youre with me, baby the skies will be blue
for all my life

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in background)
So happy together
So happy together
So how is the weather?
So happy together
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in background)

4/16/2004 10:38:00 AM (#816293)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3.

第一次看到《北京故事》就感动的痛哭流涕,也许是因为自己刚刚明白自己的性取向,刚刚开始自己所谓的爱情。心里不免如同大多数观者一样,幻想着自己的“蓝宇”或者“捍东”靓丽的如同天仙般在不远的地方等着自己。

现在看看,想想挺傻的!

《北京故事》是很感人,但他却是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带着一些矫柔造作般的卖弄风情,戏剧化的分分合合,然后天各一方,所以才感人!大多数人都很容易被虚幻所感动,当然前提是,这还必须是发生在才子佳人,英雄美女之间的感情故事。正如小说中一再强调的那样,两个美丽的人儿上演着离合悲欢!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美化这个特殊群体在大众心里的固有形象?改善偏见?反映现实?关注?当然这四点,前两点因为美丽而做到了,但是后两点呢?

电影《蓝宇》,导演在没有破坏整体骨架的同时做了费尽心机的修补:形象上不是挑最漂亮的演员,删除了419情节弱化了捍东的风流成性,强化了单独个体之间的感情波折,减少了苏谨的戏份让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不再夹杂别的借口...但是越是这样,反而越是脱离了导演本来想要的初衷,想追求的关注。市场经济中,捍东显然是一位以强者身份出现的“英雄”,即使到后来的落寞,那也只会让人感觉又一个项羽。而我们看上去娇弱,但是有充满个性与人格的蓝宇呢?显然在充当虞姬的角色。英雄美人的千古绝唱再一次在这里上演了!

作为香港人的关锦鹏导演来执导发生在内地北京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很多时代的特点,人物的衣着,言谈,表情都非常的洋化。很多本应有的时代记忆也被抹去。故事仿佛就是发生在21世纪,离我们很近。对比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东宫西宫》就有些故意的脱离。这更加弱化了本应有的对生活的关注。

关注这部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卖点,就是导演的同志身份,人们都想看看一位同志导演拍出来的同志电影该是什么样子?如果单从这个层面上讲,导演拍出了大多数同志心目中的爱情故事,还是很成功的,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罗米欧与朱丽叶》那样的爱情故事,另一种说法就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矣”的爱情故事。
4/16/2004 5:07:00 PM (#818265)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4.

严格来说《喜宴》不算是真正的同志电影,影片的主旨是想反映东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主人公的同志身份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外衣,但他不是实质。

《推手》的时候,李安让男主人公娶了一个美国妻子,生了混血的后代,从台湾来美的老父受着传统的东方文化或说儒家文化,封建文化熏陶。儿子夹杂在中间,不知道该如何去妥协。作为“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李安非常成功的表现了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西方文化的实用,而这两种文化的撞击也因此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戏剧效果。而作为第二部呢?又要表现两种文化的冲突,李安就更加戏剧化了人物的身份,在东方文化里被有些妖魔化的“同性恋”。

作为华人导演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会讲故事的导演,李安十分饱满的将整个故事铺开,人物也浓妆重彩的登场,细节设计合理的表述,深化...观者几乎是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非常喜剧化的凸现将两种文化的冲突。演员非常到位,除了金素梅强迫性的普通话和肢体语言显得很突兀。

一对同性的情侣像常人一样的生活,这是我们在别的影视作品中很少见的,这从一个侧面的对比了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在异乡随心所欲的真实。

老父在这部电影中是很有特点的一个人物,少小时逃婚从军,也应算的上叛逆。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在书法一段里可见一斑,对英文又有了解表明了很能接受新的事务。无力的看到儿子婚礼的简单为外人知时的尴尬,到旧时下属操办婚礼时的笑容,从得知真相后生命垂危,到康复后的面对现实,矛盾重重之下无奈的离开异乡返乡。一个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特殊产物,因而他感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人物也是最痛苦的,也是最能够打动人的。

相对于老父所收到的冲击,作为同志的儿子,却显得有些自私。当然无可厚非的生活的压力,环境压力,自己的压力让儿子不得不这样自私。

看着老父无可奈何的举起双手,影片以完满的情节收场,看似任何人都未受到伤害,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被彻底的改变了!
4/19/2004 11:24:00 AM (#831755)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5.

前段时间,有同好贴了一名为中国的禁片帖子,《霸王别姬》也位列其中。我想应该是搞错了,因为我在电影院看到的,那时的票价rmb3.75,别的片子都是rmb1.5。电影上映的那一年我上高三,我旷课去看的这部电影,许多年后2002年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当然是老翻。感觉还是一如往前,只是电影里面人为的痕迹重的超乎我的记忆。

如果评选最会使用拍摄资金的导演,我想内地非陈导演莫数。他老人家《和你在一起》前的片子,不管什么样的题材,都是憋着劲的想拍部史诗片出来,当然结果见仁见智,有拍手叫好的也有破口大骂的。

这部电影没有遭禁,个人认为是破天荒的,可能是沾了得了金棕榈的光。因为故事情节包含了很多可能遭禁的理由:同性恋,文革迫害... 陈导演运用广泛的戏剧肢体语言,音像效果,电影语言,饱满的色彩效果向人们展现了动荡起伏的一对名伶的人生。导演非常喜欢演员过度的表演,印象中的蒋雯丽斜过来的眼神,吕奇严酷的施教,葛优慢条斯理的道白,张国荣歇斯底里的呐喊,巩俐异乎平常的平静,张丰毅莫名其妙的激情... 还有导演始终自以为是的电影道具:剑,脸谱,手电筒,行头,天空中飞起的不同时期的纸片... 到了《风月》里面,道具的运用简直到了无用其极的地步,为人所诟病。当然我们在不得不承认这是部好电影,至少给了人接受,反思,回想一些东西。

关于情节,整部电影表现的就是个人如何在时代的背景下扭曲,包括无助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扭曲。于是同性恋情节就成为了最佳的表现方式。有幸拜读过李碧华的原著小说,也是非常主观色彩浓烈的。电影只是修改了几处细小的细节,然后加上了导演更浓烈的主观色彩。我所看到的:同性恋彷佛变成了导演的武器,在空中挥舞着。电影的批判大于他所揭露的揭露的大于他所认知的,认知的大于他所关注的... 我想大多数抱着猎奇心理走进影院的人看完此片以后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大多数抱着观摩心理的人得到了色彩与音效的盛宴,大多数批评家得到了批判的素材,大多数同志得到了什么呢?

张国荣在本片中有非常出色的演出,这也许是因为他有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别人常说的那样,没有第二个人能超越张国荣的程蝶衣。从外形到内涵张力。
4/20/2004 11:28:00 AM (#837367)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6.

前天买老翻,我问是大碟还是D版,业主回答D版,到家一看是枪版。整个过程充满了傻气。其实想想也是,D版怎么会出这么早!这张就是张艾嘉的《20,30,40》。虽然场景是昏暗的,但是老翻我还是坚持看完了,等下次出D-5的时候再买过了!

华人电影圈里女性导演优秀的不是很多,最老辣的是许鞍华,最清新的是张艾嘉。

《20,30,40》本片中规中矩,不是非常扎眼,但是像是清新隽永的小品文一样,散发着特有的光彩。三个不同年龄段层的女性,在机场擦身而过,然后在台北擦身而过,然后开始自己的生活。故事情节重复着许多电影中固有的桥段,即使有起伏也不是非常明显。三段故事,李心洁的故事最容易打动电影评委,刘若英的故事最平庸,张艾嘉的故事最跌宕,戏剧感最强。

我不清楚导演为什么安排了一段朦胧的青涩的清脆的同志感情在其中。不到20岁的小女生,第一次出外,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依附心理,同种命运的亲密,而这种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产生了火花。若有一些《蓝色大门》里意思,而且导演还使用了陈柏霖参杂在其中,就更像蓝色大门了。两个不清楚未来的女生,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生活的女生,由于可能是一时的脱口而出,使两个人之间产生的尴尬,从而导致了裂痕。两个人都非常珍惜这段感情,这段注定没有结果的感情,即使有表面的冷战,那只是青春懵懂时期的一段妄想。故事非常的透亮,低吟浅唱。李心洁的表演有些做作,毕竟眼神里的东西不能装出来的,我没有看到天真,只看到了傻气。

刘若英的故事只能用相似两个字来形容。不到三十的女人,在自己的当打之年深陷在情感漩涡中,不出人预料。被小男生爱着,爱着老男生,不出人预料。摆脱这两段感情,不出人预料。另一个男人进入生活,不出人预料。似曾相识。就连那在墓园里吹起的微风... 虽然这个故事里相关人物的肢体语言是最夸张的,演员也非常卖力,但依然不能给人新鲜感,甚至有些倦乏。

戏剧气息最浓烈的要算张艾嘉的故事,出人预料的喜剧。温馨之家,离婚,破罐破摔,身体不支,找到珍爱,无疾而终,直到坦然面对自己:我是个被抛弃的女人,哪有怎么样呢?生活要自己面对的。很有些说教意味,但是不同的是有些发人深省。看到张艾嘉举起剃刀,这样年龄的女人不至于吧!接着地震,张的嗓音逐渐坚定,提高分贝,然后刮腋毛,我想起了《算死草》》... 张做到了收放自如,毕竟影后一级的人物,加上岁月的侵扰,栩栩如生的向每一位遭受到同她那样的经历的女人诉说着,生活要继续。四十岁的女人也可以可爱,不会可怜没人爱!向张艾嘉致敬!

每一次都能在张艾嘉的电影里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一些真,一些美。这次也不例外!
4/21/2004 11:51:00 AM (#842783)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7.

华人电影女导演方面成绩最好的是许鞍华。可能我的思想还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每次看到许鞍华的电影总会不由自主的说:这怎么可能是女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因为大多数的女导演都丢弃不了自己与生具来的特质:细腻,婉约,忧伤... 这些优点被扩大以后就变成了:拖沓,冗长,迎风流泪...

很多许鞍华的电影都有天生的豪迈气息,这种豪迈现在华人电影里已不多见了。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掌舵人,至今还在为着自己喜爱的电影忙碌,实为华人电影的楷模。

但不幸,我看到了截至目前为止她最让人失望的电影《玉观音》。体裁广泛涉猎是许鞍华的最大特点,但回想一下她的电影大多都是在反映港人的生活,在这个层面上作为香港人的她有着强势。即使是张爱玲的小说,毕竟离现实渐远,我们观者无法体会那时人的感受,只能接受。但这次她选择的内地的题材故事,本以为... 但是...

港人涉及内地题材的电影,较为真实反映的印象中只有一部《榴莲飘飘》。《玉观音》由于只是抽取原著的一部分,本身对编剧就有难度,这一方面岸西做的不是很好。我看到的只是浓缩再浓缩,人物还没有真正铺垫开便上场了,各个人物都有些苍白和独立与整部电影。而且几幕本应主导全局的戏,也没有交代清楚变得很是生硬。例如:赵薇的出场,谢霆峰的出场,情愫的暗生...

演员可能是整部电影的败笔所在。赵薇未能展现出让人能够倾心,又清新透亮的,换句话“服众”的精神气质。整部片子木衲有余灵性不足,唯一的闪光点是在与谢霆峰船头交易时的一幕,眼神和肢体准确的表现了所应有的震撼。但在这之前谁会去喜欢一个松弛的扎着马尾,花衬衫,像是没睡醒有些邋遢的这样一个女人,即使她被完全淋湿(柳云龙和谢霆峰都见过这个场景)谢霆峰太过秀美更像是一个乖孩子,直到翻脸时我才看到人物的张扬和匪气,但有些外强中干,他和赵薇相遇是我分明就是看见了天使来到人间。我没有看到安心喜欢他的理由。

也许是希望过大的缘故,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不禁想起了《女人四十》给我的欣喜,但在这里我没有看到!
4/23/2004 10:24:00 AM (#853360)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8.

2003年整个华人电影呈现的一片萎靡的景象,可以说全是拜SARS所托。香港电影还在生产,但是质量明显下降,个人认为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应该空缺。不需要为了满足别人而非要颁这个奖,去回想一下以往的电影,哪一个影片不是当当作响,今年我只听到了水响。内地的电影更加颓废,合拍片占据了大半,显然很多人趁这个机会去度假了。印象里好像只有《卡拉是条狗》《我和爸爸》。

徐静蕾给人的印象是小家碧玉型的那种往后缩的女子,当时听说她要自己做导演,自己写剧本,真是为她捏了一把汗。结果出来了,好像是一路拿奖,也是风光无限。对一个刚刚拍片子的女性,这足以算是一份惊喜。因为她的电影还是能够让人坐下来看的。

条理很清晰的向大家诉说着一个女孩的10年生活,其中夹杂着父亲这个角色,至少徐导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很多新新导演所做不到的,一般他们想诉说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愤怒,自己的不被理解,自己的远大抱负... 但是始终无法让大家明白,即使使用了最变化多端的语言,最歇斯底里的人物表现,最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 也许观众看完了只是明白导演智障。

徐静蕾没有让自己的电影变成一部女性电影,那种迎风流泪的女性电影。只是婉约细腻的讲述着生活平凡的故事,即使在故事的转折波动时,也没有失去自己的理性,浅浅的,不去自作多情的发掘本身没有的深刻含义,我们很舒服的处于一种非常轻松的状态观赏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叶大鹰的表现着实让我摸不住头脑,是不是因为色情影视接触的太多,总是觉得他的眼神透出的只有暧昧,我在心底总是感到有些发堵,感觉上他更像是一个“情人”。

徐静蕾的表现相对就很出色。演员知道自己表现的是一位知识女性的成长经历,角色从高中生到少妇应该具有的特点,演员全是出自生活的表现,看上去真实自然,也许是她身上天生的那种小家碧玉的气质,让人忘记了年龄在她身上的变化。很贴切的表现的有些叛逆的中学生的特点,沉默,辩嘴,默默哭泣又不愿低头,很难看到演员本身自己的痕迹。到后来的感情变化,不得志,初为人母,依然倔强坚定。但是一段她挺着肚子从北京西站走出的那段远景,看上去就有些那么的不自然。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无论导演演员本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既然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能够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希望她能够继续做下去。
4/26/2004 12:09:00 PM (#866595)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9.

昨天买了一本最新期的《新电影》,刘德华《江湖》造型为封面,黑色的背景,深色的杂志名称极大的淡化的杂志的商业色彩,让人欲拒还迎。并号称《江湖》是2004年的香港电影,狼子野心之大,路人皆知。

不由想到,香港电影特别喜欢跟风,这两年由于《无间道》让黑帮片有开始闻风而动了。当时看到《无间道》时,并没有觉得他怎么样,因为香港电影的黑帮片论起情节,精彩,刺激,枪战... 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出挑的地方,但是可能时因为电影的萎靡,人们极力想让电影站起来,于是《无间道》就成了所谓的救世之作。当然这部电影戴上这样的帽子无可厚非,毕竟他有着精致的故事,饱满的情节,丰富的内涵,硕大的卡士... 谁也无法否认2002年最佳的华语片应该士他。因此当人们说还要拍续集的时候,观众只有眼巴巴的盼着,盼着,2003年的华语片...

结果出来了,《无间道II》彻底的沦为了黑帮片,可以说是普通的有些平庸的黑帮片。观众大概看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因为香港电影人已经把这个题材拍烂了。很难说刘嘉玲在里面的表演,出场5次,加起来超不过半个钟,对于曾志伟的爱我们只在她的嘴上听到,而当她说出要怎么怎么的时候,显得那么的不真实,她的眼睛里没有任何我想看到的人物的坚毅,远见,野心。照片风波让我们突然觉得她是这样的弱不经风,她以前的那些沉稳,倔强,稍稍的泼辣... 烟消云散了。我不知道她这个形象还要保持多久,希望她早些超越过去。胡军显得那么不融合,他身上完全是内地公安部队里精英的气息,导演是让他更出挑?余文乐不知道是在干什么?整部戏完了,我只记住了“出来走,迟早要还的”这句被同一个人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台词。更可笑的是作为前传的内伤太重了!

《终极无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只知道我被人当猴耍了,而显然这个人就是导演。强行的一往情深的不顾后果的将两个人物拉埋一起,所谓的交叉进行,但是当我看完这前言不达后语,甚至有些荒唐的故事的时候。我的心里并没有产生被导演编剧的牵着鼻子走的钦佩之情,反而被导演编剧这种一厢情愿的浮夸风般的吹泡泡的功力所深深打击,甚至厌烦,即使几百个影帝也救不了这部电影。何况这几个影帝的水分挺大的。

电影是需要耐心的,气球永远都是浮起来的,观众是有头脑的!
4/28/2004 10:44:00 AM (#874804)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0.

过了年就听说王小帅,贾柯章之流要解禁了,他们的电影得以在内地公映,我不知道对他们是不是好消息,反正我知道对电影院不是什么好消息,特别是大的电影院。他们的电影坦白说是拍给小众人看的,一个时期好像看过他们的电影的人感觉就特别好,好像很“小资”(很恶心)。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中国有没有艺术院线,有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毕竟光是小资追捧是万万不够的。电影是钱的艺术。

我看《十七岁的单车》时,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压抑,几次我都想将DVD从机子里请出来,但是最终战胜了自己,完整的看完了这部片子。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窒息,空气像钢铁般坚硬,并不断的向我挤压,身体内部的像爆炸般处于一种沸腾状态。这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有关人性方面最负面的影片。我失去了以往对好的电影温故的耐心,他被高高放起。

青春如果如同影片描述的那样,那我就会彻底的满足于现状,不会去作任何的挣扎,虽然天空和环境还是彩色透亮无比,但是隐藏起来的却是无边的灰色。我深深的不满导演对于主人公之一(速递员)的塑造,木衲,认真,甚至可以说是执着... 其实每一个对于生活都会像他一样,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个希望充满了动力,但是导演残酷的将这个希望目标打碎毁灭,甚至没有留下一些碎片。观者的希望和目标一同被打碎毁灭。回想一下,生活其实就是如此。

导演可以说是台湾电影的继承发扬者,因为他的电影有着蔡明亮,候孝贤,杨德昌的影子,而且是附骨的影子。人物在以非比寻常的速度运动着,故事情节缓慢的令人窒息般慢慢撕开,经常性的定格镜头,都在充当着压抑的工具,展现着人物的无奈和挣扎,但是结果是固定的。剧中人物的希望一个接着一个的破灭,观者被撞击的无法招架。这也是整部影片最灰暗的一面。

我尚且不知道会有多少观者像我这样被这部影片窒息,我体会到了他作为禁片的原因,至少并非是片面的操作违规,他所展现在我扪面前的世界是这样的赤裸裸,没有丝毫温情可言,与时下那些风月和励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当王小帅,贾柯章之流开始走出地下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的电影会不会开始妥协,至少留下一个看似光明的尾巴。
4/29/2004 11:26:00 AM (#879280)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1.

我一直向朋友推介我认为的好电影,朋友抹不开面子只好趋言附和,我也笑着接纳,大家一团和气。其实个人都有个人的爱好,要不然怎么会有左中右呢?03年的港片,真让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我向朋友推介的是电影《大丈夫》,我并拍着胸脯说这应该是03年香港的最佳电影。彭浩翔作品。

香港的喜剧片一直和实事结合的很紧密,最善于拿来主义,当然不是全盘拿来,而是变态的拿来。我笑的最开心的时候是,林雪严肃的说:梗浮浅?熟悉的人就知道这是董伯伯关于弹劾他的辩论会上说出的,现在突然拿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发笑。还有就是后巷的水战,腾挪闪跃,上窜下跳,十足的警匪大战。还有模仿《无间道》的地下室车库的场面,半山质询的场面。无数的笑料频频爆发。

我突然听到了:审美疲劳,我都搞不清这句被已婚人士0304之交频频使用的词,到底是出自《手机》还是《大丈夫》?电影以现代夫妻间的偷情与捉奸为入口,通过处于婚姻不同阶段的四个男人和他们的妻子女友,阐述的却是婚姻这个被人重复探讨的问题。

曾志伟和毛舜均。他们的婚姻已经发展到了夫妻相处之道的最高阶段,对于丈夫的偷情,妻子不是一味的忍让和一味的强悍,她很明白如何把握这个忍让与强悍的分寸,她明白婚姻是为了什么,如何靠自己的力量维系婚姻,点到即止,始终不去点破这层“纸”。丈夫其实也在维系这段婚姻,至少他想着去“偷”,去骗妻子。两位演员都很老辣,特别是结束前的一段暗房对话,印象深刻。

陈小春与原子穗。传统的好妻子和好丈夫,很多男人都在说女人要傻一些,原子穗就是这样,不知道是故意为之,还是天生如此,她这样的是很多男人想要的,警惕性低!陈小春一路都在回顾自己和妻子的恩爱,而且不忘为妻子换包,很多女人想要的这种男人,偷过以后更恩爱,有些梦幻般。

杜汶泽和卢巧音。两个天生就不是一对的情侣,只是提供一个婚姻失败的典范,很符号化。卢巧音倒是准确的抓住了女人令人厌恶的所有精华,人物很单一,但是很有代表性。

贾宗超与李茏怡。只是陪衬,只是恋爱的初始阶段,分手是一个方向。

我想本片对于婚姻的阐述要比同时的《手机》要深刻的多,也高明的多,普遍的多。
4/29/2004 5:33:00 PM (#880520)
堕落冥天使 该角色已不存在
写的好好啊我支持
4/30/2004 10:35:00 AM (#882662)
冬眠状态通行证 prime

级别:18
来自:北京
诞生:4/5/2004
(引用回贴#880520)堕落冥天使:
写的好好啊我支持

还可以
4/30/2004 10:53:00 AM (#882698)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2.

上几个星期,我在淘碟的时候,欣喜的发现了三张一直以来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德国电影《疾跑罗拉》《衣柜里的男人》《再见!列宁》。当然是赶快拿下,回家就看,看完以后出奇的是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港片和好莱坞的电影浸淫的太久,面对着自己感觉有些生涩的影像作品,实在无法拿出自己的感情。

欧洲电影看的最多的是法国的情色电影,那时就是图个色情场面,第一次看的时候都是跳着看的,拣刺激的看,以满足还算年轻而又对两性还算无知的幼小心理,其实就是感官刺激。

《衣柜里的男人》是比较有名的同志电影。每个同志都可能会像诺波特那样爱上一个英俊的异男,而且也会像诺波特那样幻想着两人之间会日久生情,但是现实总是同样的,这里又在上演无奈的退出与解释,影片一开始用一个同志的聚会将观者引入了同性世界,看到那些男扮女装的丑陋面目,我想观者不会有什么好感产生吧?接着导演让这些看似恶心的面目卸去装扮重新一步步出现在面前,然后又逐步撕开看似光鲜靓丽的异性恋群的伪装,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大家才发觉,每个人的性取向并不能改变一个人是否阴暗,也不能改变善与恶。那个英俊的异男是本片最苍白的角色,也是最难以令人喜爱的角色。

德国人的严谨充分的暴露在大家面前,《疾跑罗拉》《再见列宁》里德国人和时间玩起了游戏。两部影片以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时间对于人的改变。当然《再见列宁》里政治对人的压迫显得更加生动一些,同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想其实大家都经历过了两种不同类型体制的转变给个人生活,精神世界带来难以侍从的影响。不同的是我们在循序渐进,他们是剧变。你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幽默,看着他们在为自己的母亲采编虚假的新闻,你可以体会到的是其实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这么多隐瞒与花招。

《疾跑罗拉》彻底的和时间开起了玩笑,时间在不断的重复,由着意志不断的重新开始,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关于选择的问题。每一刻的选择都会牵扯到下一步的改变,所有的一切都是前因后果,就如同影片不断用黑白影像闪回着擦身而过人的命运。

三部电影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那个金鱼眼的配角男演员,《疾跑罗拉》里他是保安,《衣柜里的男人》里他是诺波特的屠夫男友,《再见列宁》他一闪而过一个被安装了XTV的住客。时间在他的身上也在玩游戏。
5/11/2004 6:03:00 PM (#930672)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3.

昨天在新一佳的超市里淘到一张VCD《虎度门》,萧芳芳主演,杜国威编剧,舒琪导演。当然不是那个穿衣从良的舒淇,这可是个爷们,其貌不扬。也许是好久没有看过VCD的缘故,我的天哪!残忍的视觉侮辱,色彩糟蹋,为什么要发明VCD? 这分明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废话,我还深深记得当初自己曾经为了D版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支持民族工业碟机要超强纠错的,长时间弯腰翻查致使腰肌劳损而在所不惜。现在看来VCD作为过度性的产物,他残酷的压榨了电影的票房,粗暴的摧毁电影的形象,看着曾经带给我们欢乐的大块的颜色方块,强有力的色彩衍射,模糊,我们只能无语。这难道还不是垃圾?

萧芳芳一直是我比较尊重的女演员,每个人物在她的演绎下都是那么生动活泼,散发着生活的幽默智慧。第一次将姓名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是电影《方世玉2》她的苗翠花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将清代妇女形象的颠覆演出。在这之前由于市场开放,文化传统的缘故,我所了解的清以致民国的女性都是饱受欺凌,如同包裹的小脚一样的扭曲压抑形象《家》《良家妇女》包括刘晓庆所饰演的慈禧,巩俐饰演的一系列。

到了21世纪我才看到了她的《女人四十》鲜活的师奶形象,这也是她的代表之作,这同样也是导演许鞍华的代表之作,两个女人的电影,我只能给予褒奖致词。而且当我得知她已经单耳失聪的时候,我只能由衷的表示敬重。

香港电影里有很多好的女喜剧演员像,郑裕玲梅艳芳,吴君如,叶德娴,毛舜均,张淑兰... 有别于她们,萧芳芳有着自己特殊的喜剧细胞,她的幽默总是不见痕迹,而且带着突然性,结合着演员的特点挥洒自如。当然有时的夸张无厘头更让人捧腹,这和周星驰脱离王晶以后的风格很像,收放自如。有段时间只要我看到萧芳芳的身影,就不由自主的想笑。《麻雀飞龙》看到赵文卓流出的口水,和吴君如在街头的一唱一和,《漫画威龙》中与周星驰贴面的造型,当然还有《女人四十》里与文隽鱼档前的长时间僵持,《方世玉》里墨镜打鬼佬一场...

《虎度门》描写的是粤剧名伶冷剑心即将移民告别舞台的一段生活。这部戏应该是《女人四十》后的电影,编剧杜国威仿佛想把《女人四十》上一些精华部分原封不动的挪到本剧当中,因此作为大佬倌的冷剑心有些没名奇妙的普通人的大面积的举动。他是想告诉人们戏剧名伶的真实生活?女儿的青春懵懂同志情绪,很轻松的被解决,突然蹦出的亲生子又和身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子不能相认,力主粤剧的改良,若有若无的小情人,大度包容袁咏仪... 导演编剧让非常有戏剧冲突的好几个情节压缩在这部电影里,结果冲击太大,有些吃不消。我仿佛在电影里承受着虎头蛇尾的打击,让人兴奋不是,沉默也不是。

萧芳芳有没有因为这部电影在金像奖上再次提名,我还没有查到。但剧本的外伤没有影响萧芳芳的表演,她依然是那样的挥洒自如,加上自己的舞台根基,我想是否还有哪位演员能够在电影和粤剧,生活与舞台之间游刃有余。
5/12/2004 11:55:00 AM (#934125)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4.

五一黄金周的某一天,窝在家里重新温习了《魔戒三部曲》,百无聊赖中度过了整整一天,当然其中还要包括吃饭,放水的时间,而且放假的时候我的早上总是从中午开始。

所谓的大片就是大片,美金堆出来的电影,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人舍得孩子来套狼的一往无前的拼命精神。不管是场景,电脑特效,美工,道具... 那都是钱哪!

总是听到有人在看完影片后大谈人性及人性的复苏,其实每一部电影都在或多或少的牵扯到人性,甚至卡通片在内。只是作为一部魔幻电影,又得了奥斯卡,看过的人不得不发表一些感言,以证实自己对于这样的一部影片充分肯定,同时期望外界对于自己也充分的肯定,就像王菲的冷笑话。

个人以为,《魔戒一》应该算是三部曲中最精彩,精良的一部。因为三部曲都有着个体在面对利诱是的复杂面,患得患失,又辗转反侧,都有着个体被诱惑,被毁灭的场景。而《魔戒一》在这方面做的,表现的最多。人类,哈比人,精灵,魔戒里大部分的生物种类都受到了蛊惑,表现的又非常不同,冈多的王子送命,精灵女王变得狰狞,连最没有野心最容易满足的哈比人也变得贪婪(比尔波,咕噜)... 所为的人性在多方面的展现,当然宗旨还是劝世弃恶扬善。《魔戒一》非常完满的完成的开章明旨的任务,而且还最大程度的激发的人们渴望事态发展的好奇心。

《魔戒二》的武戏最为精彩,扣人心弦之余不忘给善良人揭示邪不压正的千年古训。当太阳光在甘道夫的身后闪耀的时候,我相信观者和我一样心潮起伏,激动不已。相应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是我对最能打动人心的场景报以的最热烈的反映。有了《魔戒二》在战争场面上的惊人之作,《魔戒三》中的战争,虽然加了很多精彩要素(猛犸象,鬼魂,戒灵)但反而没有《魔戒二》来得难忘,深刻。每一部长篇巨著都会有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尾巴,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生活,佛罗多跟随精灵离开了中土。但毕竟高潮已经过去,生活还要继续,当电影回复到生活,一切都会显得不那么让人振奋,甚至让人感到些些沮丧。

人们都在谈论咕噜的复杂性,甚至上纲上线的说这是人文色彩最浓烈,最能反映人类内心最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无法否认咕噜的悲剧性,但是我深深的不太喜欢这个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阴暗面的角色。太过灰暗的心理,太过执着的个性,彻底颠覆性的不去相信,让人难以接受的。我宁愿去相信长久的与世隔离会让人变成周伯通,而不是咕噜,显然我很是一厢情愿。

坦白说,我最喜欢的场景是:树人大战半兽人,一举捣毁萨鲁曼的老巢。这反映的是理想社会里弱者反抗强者的最理想的一幕。
5/25/2004 10:49:00 AM (#990412)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5.

上星期,买到一本过期的《新电影》主题是关于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后续报道,并定下了题目叫“香港电影,向左走”。期间陈述了最佳电影《大支佬》和《大块头有大智慧》的不同,用镜头对比的方法展现着前者的精妙。鄙人上过后者的当,对于前者无心恋栈。杂志重申了广电局对于这类意识不良的电影的态度,并人为的用“左,中,右”列举划分了香港电影历史上的一些有名的电影,而且果断的下了结论,指明了方向,香港电影向右走是不通的。中插用了吴思远和董伯伯两个人的吹捧画面,并加上了标题...

看到这里,我感觉有些茫然,媒体历来只能反映一部分人的意见,即使所谓的大多数,且不论有多少水分在里面,即使你是说99%但你也只能是一部分,难道不能给另外一部分人一点生存空间吗?国内新闻每天报道的英雄事迹,好人好事,经济腾飞,繁荣发展... 是谁也不能说它们不存在,但是繁花背后的另外一片天地呢?央视也有焦点访谈这个栏目,当然他们是用了批判,高瞻远瞩的姿态在评判。对于没有掌握这个法宝的别的媒体,或者媒介呢?他们想要反映一部分人的生活时,显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只能颤巍巍的遮遮掩掩的甚至被迫语无伦次的反映或者关注或者揭露... 即使到了话都说不清的程度,他还可能面对更严厉的惩戒。

老是听到人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和“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两句充满着矛盾的明言。我知道的是没有一个有常识的人会轻易的受骗,除非他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当一种情况发生的时候,面对影响,我们应该是积极的消除影响。而现实中,在我们这个严格说来民主不是很发达的社会里,控制民主的一部分集团,常常是去最大限度的让已经发生的变成没有发生过,让利益去分化即将造成的影响...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智商有问题!我们也不是家养的牲畜会被人指东唤西!难道我们不能更多的了解!难道我们不能面对更丰富的文化!我们想听到另一种声音!

香港电影如果只是为了票房而真的向左走,那他显然丧失了香港这座大都市所特有的魅力,那么我宁愿不去看这样的向左的片子。

以上是疯话,词不达意,万望谅解!
5/25/2004 2:38:00 PM (#991488)
念祥 该角色已不存在
好厉害,这么长
5/26/2004 5:12:00 PM (#997360)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引用回贴#991488)念祥:
好厉害,这么长
什么这么长?

5/27/2004 5:19:00 PM (#1002955)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6.

还是在同上的同一期杂志里,罗列着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电影人大联欢般的座谈会实况内容。一些耳熟的人名发表着自己的高见,反正现在市场不景气,什么样的怨言都可以说,看着港人急切想分一杯羹的心情,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内地电影人因为无力竞争,又不甘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蛋糕被别人蚕食,自顾自的牢骚。说粗一点,尿不到一个壶里。面对这样的无可奈何,我这样的市井小民,只能打打哈欠。

好像是一位冯姓导演说的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和我产生了共鸣。进电影院的内地的观众是冲着导演而去,而香港的观众是冲着演员而去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可以根据左中右三种思想来解释。其实谁知道谁是怎么的想法。

a. 香港人的文化素养不够,只是看表面繁花。
b. 演员的作用很大。
c. 香港电影的明星机制很完善,值得内地学习。

本人看电影的嗜好也是跟着导演。张艺谋,李安,许鞍华。两岸三地数数也就这么三个导演会迫使我上电影院看电影,当然还要加上一个异类-周星驰。

我已经过了那个因为某个人而吃不下睡不着的年龄。初中到高中的时候迷上了巩俐,凡是有巩俐的电影都会去看,凡是有巩俐的新闻都会心潮澎湃,凡是看到巩俐的图片都会心跳不已... 但是眼见着巩俐不思进取的后半段演绎生涯,着实让人失望。现在有空回顾一下巩俐的老片子,演戏的痕迹太重,自己的痕迹太重,导演的痕迹太重... 加起来也就注定了巩俐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实力派,演技派,艺术家。她仿佛是使劲将自己塞入虚幻的人物躯壳,或者拼命的要将人物改造成自己的模样,角色总是离她有些距离,有时候她舒服了,角色却突兀于整部影片。这以她的新片《周渔的火车》最为代表性。眼看着已经匆匆走过不惑的人了,还在吃老本,作为观众都有些着急。毕竟是大陆唯一的国际影后级人物啊!

一段时间疯狂的迷恋港片,于是良莠不齐的电影都通过录像带,VCD,DVD的形式被我吸收。看完之后才发现,香港演员都是通过无数的烂片磨练出来的,就像早期的张曼玉,俗称“张一打”就是说她一年要拍12部电影,这样的速度,加上程式化的表演,然后你在学习一段时间,碰到一个名导演,你就会“开窍”确立自己的演戏方式,成为所谓的演技派,就会变成演员里的MBA。如果你单单根据演员来看片,你会了解这位演员的演绎历程,演技的提升变化,身材变化... 但是就只为了这些变化让你掏钱看电影是不是有些不甘呢?我就心有不甘。

上面的三位导演都很善于讲故事,这本应该是导演的基本素质,但是却使很大一批导演沦为二流。就像是话都说不清还想唱歌,当然非唱不可的话你可以说你唱的是R&B。为了避免碰上唱R&B的,请认真选择!
6/2/2004 5:40:00 PM (#1034559)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7.

上周坐车去深圳,车载的电视放的是香港导演赵重基的《我爱天上人间》。这部片子我在应该是今年农历年后就已经看过了,看过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导演以小品的方式向观者讲述了关于婚姻爱情的三个不同状态的故事,可以简称迷你的红白蓝三部曲。

现在重新看过一遍,发现自己对于电影的第一印象是不太准确的。电影的毛病变大了,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头无尾,草草结尾后,没着没落的悬在半空中。不知导演是想自以为高明的安排一个开放式结尾呢,还是根本上自己也不清楚下一步该怎么走。

袁咏仪和吴镇宇的故事。导演在反映自己所处环境的婚姻故事时候,时时刻刻的体现着港式的幽默风趣,肢体和台词都是比较夸张的,这也比较贴合老夫老妻应该的生活状况。没有了婚姻初期的亲亲我我,剩下的只有柴米油盐,当两个人共同面对同一种窘境是,难道不允许内部发泄一下吗?于是袁咏仪把离婚挂在了嘴上,吴镇宇艰难的抵挡一阵后,也开始离婚前离婚后。但是当所有的外界因素累积,旧情人,酒精... 两个人又都放不下对方。在经过一阵内部发泄后婚姻双方各就各位。两个人打打杀杀的很长一段时间,结局象闪电般划过来,情节的突兀让人没法完全的回复自然,结尾处又安排一段两人重游,拍着怀孕的肚子两人又在吵。所有该解决的好像就这样在暗中解决了,那我还有必要看他们吵架吗?演员方面两个人都很有喜剧天分,但是总觉得都有些外露,都有些用力过度。

陆毅和××的故事。看上去好像是两个不知道让步的人,两个倔强的人的新婚。其实这可能正是很多新婚夫妻共同面对的婚姻的经历。男的认为恋爱时老是我在让步,那是因为我在追求你,现在既然都已经结婚了,为什么还要我来迁就你?女的认为恋爱时就是因为你的让步,我才结婚,既然结了婚,你更应该让步!男的想翻身,女的想主导,于是就日常生活中就或多或少的有所显示。这还不吵架吗?相应这段故事应该是比较沉闷的,就像电影表述的那样,两个人日复一日的借着小事你争我夺... 只有他们明白了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应该做出让步,才能进步的时候,他们的吵架就会少些。演员按照导演的安排,表现着个子对于婚姻所谓的害怕,就像是两个认识了没几天的男女仓促结婚一样,对于自己所饰演的知识男女,然后在大眼睛的林心如的帮助下对婚姻做出让步,真是莫大的莫名其妙。

还有那段三个人的恋爱故事。不想多说,爱情就是这样,存在着矛盾的人总是会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在一起。林心如的表演还是象《还珠格格》时紫薇睁开的眼睛一样,大而无神。到处向别人推销着自己看过的小说,像是恋爱顾问一样想穿插在故事之间。可惜未能如愿,她的表现还不如云南的风景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三段故事像是都在平和中结尾,其中好像都夹杂着林心如小说的功劳,每当小说的作者和小说的主人公还有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林心如的嘴里蹦出来的时候,我只觉可笑!
6/2/2004 7:26:00 PM (#1035470)
胆小鬼 该角色已不存在
看这些点评还是蛮有意思的,谢谢!
6/2/2004 7:30:00 PM (#1035498)
飞月 该角色已不存在
或许就是可以从最低下得画面刻画最深刻得人性把~~
6/4/2004 4:56:00 PM (#1047033)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8.

前段时间嘎那影展,张艺谋带着《十面埋伏》的三大主演齐齐亮相,长时间只在广告中偶有见面的金城武惊艳般,以非常清新的形象接受媒体拍照。告别自己以前略带颓废的形象,金城武好像更加帅了。当然后来看到某手机的广告,才明白他的形象也是商业操作的结果。刚巧,我的朋友说金城武是他的偶像,于是在采购老翻的时候顺便带回了一张金的旧片《returner》,不记得中文怎么翻译。当然本片再次证明了我的一贯看法:选择电影,先选择导演。很不幸,我又看到了垃圾,虽然金很帅,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我只看到约30分钟,我想我是永远不会再去动他。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金城武在日本发展的这么长的时间里,是否真真成为了国际巨星?还是只是比以前帅了?

日本影片《三人两性》是一部反映同志生活的故事片。就像影片的片名,三个主人公,两种性别。说老实话,我看了三遍,但是至今我没有明白导演的部分意图,每次我都试图去发现一些什么,我也发现了很多,但是就是有些只言片语的碎片,始终连不起来。也许是因为他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还是什么?

影片没有什么背景音乐,所有的故事,台词都是发生在直白的环境中,就像是剥开壳的熟鸡蛋,已经放进你的口腔,你可能认为他很细腻,但是具体感觉你会发现,稍有不甚你就会窒息。环境非常纤细的声音,让人感觉每一句台词都在回荡,甚至让人感觉到周围温度的变化。

宠物店的员工A有着繁忙的夜生活,感情一直只发展到419,他也在渴望一份固定的感情,这我们可以从开始是他询问玩伴看出。船只工程师B一直在暗恋自己的同事,但这天他听到了同事结婚的消息,陪着同事聚会,喝酒,他彷佛想去表白,但是机会没有出现。于是在同一天,两个人在街上擦身,然后进了酒吧... A以为还是419,但是B很认真,于是两个人开始了感情交流。牙科医师C因为性生活过于频繁,自己就快要失去生育功能,想成为母亲的想法在听到AB闲谈后代是产生... 然后...  当然中间还夹杂着三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亲人... 每个配角的出场都非常又戏剧冲突。当然如同大多数日本电影那样他们的配角又都非常的夸张,说话的声调都很高,肢体都很大幅度。

中间夹杂着B的哥哥和嫂子的故事,哥哥早就明白B的性取向,而且可能自己本身就有同志取向,也许也只有这可以证明为什么在哥哥过世后,嫂子匆忙变卖的所有,离开了故居。当ABC共同来到已经只剩下一眼井消失的故居时,三人相扶来到河边,AC开始玩起了打水漂,面对着只能在记忆里存在的现实,B失声痛苦,三人相拥。

影片只交代了三个人搬在一起住,而对于C的那几乎有些玩笑的生育方法,我们无法想象会否有下一代。三个处在不同的感情边缘的人,三个感情失败者也许会在突然暗下来的背景里幸福生活,当然这只是我们每个抱有同情心的观者的想法。导演很真切的关注着同志这个群体的感情生活,AB很浓缩的概括了同志的群体,他们都很忙碌的寻找,甚至有些盲目,他们无法象常人那样开始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都需要生活。从他们蜗居到小屋里,到搬进大的房间,到他们容纳了另一个被感情抛弃的人,他们无法去改变现实,但他们可以去包容现实。默默生活。也许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也许我们感觉上像是失败者。

影片安排了很多旁支末节,大多数没有影响主题,那对没有礼貌的母女,那个急欲交配的小男孩,那个想培育优良品种的宠物店老板,那个痴心的女孩,那个口臭的同志,那个面无表情彻底放弃的父亲,那个热心的母亲,那个始终看不透的嫂子... 只是B的哥哥在B公开身份,游乐园摔伤,突然过世,交织在几段虚无的感情中,显得那样的难以让人接受,突兀的有违戏剧冲突所遵循的规律。每次我看到这里,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导演在这里结束了这么理解B的感情的唯一亲人的生命,他意味着什么?

希望我能够明白。
6/4/2004 7:40:00 PM (#1048091)
109488 该角色已不存在
难!
6/4/2004 8:03:00 PM (#1048179)
午夜飞行 该角色已不存在
值得推荐的帖子。想不到在这里还能看到这样的评论,虽然只是属于纯粹的个人观点。

《霸王别姬》在广州首影的时候我正在读初二,我同意你说电影人为的痕迹明显,但并不表示这样不好,电影本来就是生活的提炼,要说表演效果夸张,舞台剧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已经不敢说自己喜欢看电影了,一般都是买的多看的少,买回来的很多都是快进过一下就直接扔到一边等有时间再看。

下午又掏了几张碟,《迷恋荷尔蒙》同志电影,想起了明哥的一首歌。D9版的《乱世佳人》,最近狂喜欢的《KILL BILL》出了DVD版,一定要保存的,其他还买些别的。

最近一直在听窦唯的《暮良文王》和blur的《THINK TANK》一遍一遍地重复,沉溺且自我。
看电影,听歌都是很私人的事。只有雅俗,没有高低,喜欢就行了。
6/7/2004 10:31:00 AM (#1060148)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楼上!
6/7/2004 11:56:00 AM (#1060537)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19.

这两天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名词:诺曼底,里根。

里根访华的那年,我上小学。学校的每一块玻璃都被擦的锃明瓦亮,学校里不能有任何的污渍,高年级的同学还要去扫马路,他的车经过的上午,还要端着脸盆去给马路撒水。谁让我们住在去兵马俑的必经之路旁边。那时没什么感觉,因为可以放一天假,心里巴不得。父母的单位也打扫卫生,但只是擦了面朝马路的玻璃,另一面就没动。现在想想可能没有哪一个国家元首曾经离我这么近过。当他经过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不到30米的距离(克林顿来的时候我已经上大学了,而且走的是高速公路)

明珠台为了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晚上播出了《拯救大兵瑞恩》。我对战争片一直都比较抵制,所以至今我看过的战争片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而且是尽量不要看,所以我更加无意将钱浪费在影院和DVD上。但是这部电影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战争其实发生在两个最高权利机关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权利机关可以调动无数的无辜受众,完成自己的目的开始不人道的各种手段。其中难免有死伤,而且随着时间的拖延会有更多的死伤。

可以想像明珠台由于保护限制,肯定删除了很多更为血腥的画面,但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诺曼底已然非常残酷,断裂的四肢,随海水冲刷的血迹,面目全非的尸体,向外喷涌的弹空... 真的很难说还有哪部影片将历史如此惨痛又真实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生与死的一线之隔。

国家利益和民族自豪感总是能够使无数的民众前仆后继,向往着战争,在后来者的表现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欣赏到无数高大的让人只能仰视,自己仿佛被压榨般的英雄形象。好像只要这样一条,就可以还原历史,告慰先烈。也许这是大家的好意,但是这唯一的目的我想根深蒂固是在曲解历史。战争不是什么伟大的东西,每一场战争的发起都存在着不可告人的黑幕,我们每个人也许曾经,现在或者将来都会面对无数吹嘘战争的政治攻势。但你也会曾经,现在或者将来发现战争的可笑,自己的可悲。我无意玷污每一份正义士兵内心的纯洁,由此所产生的不敬,在此道歉!

我不知道拯救瑞恩是否充满了人权的温暖,但显然它只是战争宣传的又一份正面的攻势。国家在乎而且珍惜每一个人民的利益,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国家会设法维护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利,即使是在战争中。当每一个公民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深深的感动。由此产生了1>7的宣传功效,国家为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不惜用七个家庭的幸福换取。

作为战争片,显然国外的电影工作人员要比我们思考的深刻,因为他们知道反思深省。而我们只是怨恨,我不知道毛主席的自我批评是否只适用于个人。国人可能天性自视甚高,自己总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而总是踩着别人的影子,即使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采取的态度确实粉饰。同样作为正义战争,我们也可以看到盟军的滥杀,盟军的失误,盟军内部的矛盾,盟军战士的怯懦... 而显然我们总是杀之有理,战无不胜,团结统一,勇猛无比... 我们就是一个人!怎么可能?

本人无任何政治意图,只是一时偶发,无任何影射作用,仅代表个人。
6/17/2004 12:05:00 PM (#1116510)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0.

其实今天心情不太好。昨天打电话到他的租屋,晚上11点,一个男声在电话那头响起,他在冲凉,请待会打来!我不知道大家遇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反映,只是我到现在心里仍然堵着。我是应该往好的一方面想呢,还是该向坏的一方面考虑?

也许寂寞真的有很大的杀伤力,对任何事,当然包括感情。很多电影都借用了这一光面堂皇的借口,向大家讲述着不同的感情经历。当然,这里面寂寞双方都必须让大家看的过眼,还必须有正当的职业,就像《廊桥遗梦》,《泰坦尼克》,男的要不羁,女的要哀怨,这是源自于何种心理呢?一些世俗或者说野史见闻,茶室街口,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只不过他们没有庞大而且华丽的包装,概括起来总是一个主线:小姐爱流氓。当然这里面其实有很严重的“性”解放意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佛罗意德先生,让我们看清面具下的东西。

《迷失东京》同样讲述了寂寞的故事,它和《花样年华》有出奇的相似之处,当然最相似的还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起,这很大程度纯洁了三段感情,也可以说假正经,想吃又怕烫。就如同索非亚.科波拉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感谢王家卫反映出来的一样,本片弥漫着浓郁的王家卫气质,貌似写实,甚至平淡,但又有强烈的情节主线串起,每一个镜头都在表现着主人公的心情,这些只能靠意会的故事很充分而且饱满的被摄影机表现出来。当然这并不表示索非亚在完全照搬王家卫,本片的每一个镜头画面都非常的清澈透亮,这显然有很大的导演主观意向的作用,镜头下的东京或者说东方文化都是那样的透着一股清冷,当然这也是在反映导演的想法。

故事发生在非常西化的日本,两个西方人却你来我往的用东方的太极拳般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含蓄的因寂寞而起的感情。这很有戏剧效果,镜头下的日本人都那样的外露而自信十足,当然包括那名妓女。而主人公却相反的有些缩手缩脚,不过这很准确的反映了异乡旅客的心境,一切都是陌生的,必须提防。所有的外界因素将两个人推在了一起,两个人都非常明白这段感情的有始无终,他们在东方选择的东方的方法。看到这里我总是在想如果是好莱坞模式,男女主人公应该如《爱你九周半》里那样在酒店的床上用各种技巧大战。当然其中还有原因,我们的男主人公并没有凯文克斯特纳的外貌,所以让他和女主人公上床,会有很多观众不同意。

男演员比利莫瑞的表演让人敬佩。一个没落的演员的心境,一个被自己束缚的灵魂,一个坦然面对婚姻的丈夫,一个故意错失外遇的旅客,一个寂寞的个体... 人物在比利莫瑞自然,平和的表现下那样让人怜爱。我想他应该接触了很多东方的文化,否则单一个含蓄就足以难倒任何一个西方演员,包括我们的靓佬汤。

影片的英文名称《LOST IN TRANSLATION》,中文译名淡化了主题意境,限制了观者的想像发挥,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
6/17/2004 6:41:00 PM (#1119121)
午夜飞行 该角色已不存在
从北京回来后QQ的名字改成了“幕垂人散尽”,感发于明珠台曾经播过的一部发生在美国6、70年代的电影。

一个在酒吧见过面的朋友忽然说想跟我ML,问我对他的感觉,我说:“好感是有的,止于一般的友情上。彼此慰藉,止于彼此的同志关系”,算是我对同志419的注释吧?
6/18/2004 1:13:00 AM (#1121308)
小卡 该角色已不存在
写得很深刻啊,真是羡慕有这样的见解,其实这样的见解很多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只是很难这么完整地表达出来,哎,I F U
6/18/2004 9:50:00 AM (#1122278)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引用回贴#1119121)午夜飞行:
从北京回来后QQ的名字改成了“幕垂人散尽”,感发于明珠台曾经播过的一部发生在美国6、70年代的电影。

一个在酒吧见过面的朋友忽然说想跟我ML,问我对他的感觉,我说:“好感是有的,止于一般的友情上。彼此慰藉,止于彼此的同志关系”,算是我对同志419的注释吧?

如果是说给我听的,那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人在寂寞的时候如果让他抓到一些东西,他是不会放手,而且很在意的!

6/18/2004 10:30:00 AM (#1122663)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引用回贴#1121308)小卡:
写得很深刻啊,真是羡慕有这样的见解,其实这样的见解很多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只是很难这么完整地表达出来,哎,I F U
谢谢楼上!
6/18/2004 11:49:00 AM (#1123244)
冬眠状态通行证 darrenking


级别:36
诞生:8/21/2003
很难得看到有人写影评。。。作为一个“伪”电影爱好者(其实我更爱看帅哥),还是支持一下
6/18/2004 1:16:00 PM (#1123741)
午夜飞行 该角色已不存在
(引用回贴#1123244)darrenking:
很难得看到有人写影评。。。作为一个“伪”电影爱好者(其实我更爱看帅哥),还是支持一下


观看电影的原始欲望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6/18/2004 4:49:00 PM (#1125373)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1.

今天的《南方都市报》的娱乐专刊以宋丹丹在《十面埋伏》中的扮相为封面,作为剧中第四号主角,仍然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封面,可见整个媒体对于这部电影抱着何等的用心。《十面埋伏》的剧情和剧照,还有宣传片,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目睹。鉴于不同观众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品味,我们无权对一部没有上映的电影做任何指责,还是等看了再说。只是我狠狠的环顾了一下这部电影,竟突然发现自己关注这部电影的原因,已经从我们的张导演身上转变到了宋丹丹身上。因为根据剧情,这部电影应该和《英雄》一样是一次性的电影消费品。本人对于好多电影总会欣赏很多遍,而且这些电影每一次总会代给你不同的蛛丝马迹般的感受。张导演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大红灯笼高高挂》...也都属于这一类范畴,重新温故的时候可能由于自己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体会上总是会有别于以往的。但《英雄》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没有任何新鲜的感触。他只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但已经吃饱了,你也就没有心思再去吃了。张导演这种彻底的将自己出卖给形式主义,而故意的忽略内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许自己被掏空了?当然一部电影所承载的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苛求太多。而作为另外三位主演,我相信在这样一部形式主义的电影里,主演通常是很难发挥的,因为主演的每次出现总是伴随着,绚丽的服装,背景,音乐...而相应他们本应靠肢体,台词,表情... 来演示的电影内容常常被分化瓦解了,或者说凝练了,就像《英雄》里那几个浮在那里的符号。而且这部电影的主演很难说到演技,因此我猜想,最出彩的人物可能就是宋丹丹了。虽然,我们都是看着宋丹丹的喜剧作品长大的,保不准我们看到她的出场,就会出奇的爆笑。但我还是相信张导演不会让这样的情景出现,而且我也相信作为宋丹丹也不会将局势搞成这样,毕竟机会不多,机缘巧合。

我其实一直都非常喜欢喜剧演员的,特别是喜剧的女演员,相对于男演员,她们更难能可贵。作为传统文化下的华人女演员,演出喜剧有她们天生的不利因素,因为历来女人就被要求的是贤良淑德,深居简出。一旦你演出喜剧很有可能就会被格式化,而且喜剧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演的,很多失败的例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内地好的喜剧女演员很少的原因,很多人尝试过,但都失败告终,斯琴高娃,宋春丽,巩俐... 说难听一些她们表现的不是木衲就是弱智,而这是喜剧的最大的败笔之处。相比之下,宋丹丹就很优秀了,还有丁嘉丽,还有已经过世的丁一... 她们为数不多的人真正掌握了喜剧演员所应掌握的度。但好像有些后继乏人。

香港作为外向型的国际城市,他的文化已经有些全球化了,过去的往后缩的女性已经成功的站在了最前面,这也就是为什么香港有那么多好的女喜剧演员。但好像同样后继乏人。

难道大家真的那么注重形象了?
6/22/2004 12:46:00 PM (#1149576)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2.

电影的分级制,这两年一直讨论的纷纷嚷嚷,但是我很奇怪为什么大家一说起分级制,就会自动联想到色情片的合法化?难道除了色情我们的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吗?我不知道中国的卫道士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在选择电影,同时我也很好奇这些卫道士又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很多电影在市场上流传。如果他们自己有标准的话,也只能说他们的标准是弹性的,而且有些意识不良。

国内对于恐怖片好像有着很宽松的标准,也可能是因为这些恐怖片其实并不恐怖。对于世面上流传的恐怖片,我一直很不屑恐怖片,因为所谓的惊悚,鬼怪,僵尸,心理... 矫柔造作之余,并未带给我应有的恐惧,即使大师希区克科,他也是在提供一个瞬间的心理障碍。在我看来好的恐怖片应该是会在看完后,还要伴随你或者影响你至少三天时间或者更多。我是在初中的二年级在电影院看到了至今仍然让我心悸的我认为的“恐怖片”《黑太阳731》,这部电影折腾了我2个星期,里面的很多场景会在我的梦境频繁出现。在这以后,我就从来没有被电影吓到过。直到上个星期,我看到了《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看完DVD后,我总是感觉脑后生风,晚上睡觉还特地给房门加了把锁。整部电影制作精良,而且栩栩如生,我想现在的香港电影不可能再会出现这样的电影了。这样的电影只会出现在电影繁荣时期,人们才会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和物力在一部注定划分为三级片的电影上。我没有查当年的票房,但我想以本片的质素和黄秋生的落力演出,入前五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当年看过本片的观众是应该说不幸,还是说幸运呢?因为本片的道具,人物太过真实,观者是在体验恐惧的降临,但同时如此真实以致写实的片子,让观者不得不去重新衡量判断周围的陌生人,坊间的叉烧包。

本片的所有恐惧的地方都集中在黄秋生的眼睛里,你能够很清晰的感觉到凶悍,冷血,无情还有变态的嘲笑。你无法判断黄秋生的下一步的目标是谁,这种不定向的故事情节完全打乱了一切程式规范,让人完全的丧失自己长久以来养成的看电影的习惯,这种上下够不着的心理,彻底让观者无助,失望,以致会产生变化多端的猜想,然后更加无助,失望,以致没有猜想而接近崩溃。这才是恐怖片的真正恐怖的地方。加上本片的道具,还有仿佛不要钱的血浆,故事的安排,场景的设置... 所有的所有便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效果。本片为后来者设置了榜样,但是同样架设了同类影片难以超越的榜样。不幸的是,后来者真的没有超越本片,甚至连努力都显得那么不可能。我们更多的只看到了不要钱的血浆。

现在其实对比了一下,我所谓经历的两部恐怖片,抛开血淋淋的残酷表面,其实你会发现,二者都是在对人性做出前所未有的否定。对于虚无的鬼怪,僵尸,心理暗示,观者只要抱着唯物或者无神论的心理状态,你会很轻松的看到飘忽不定的只是自己,自己受到了怎样的蛊惑暗示,影像虚假的不可思意... 而当你面对的是更加抽象,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人性,你就变的无助了,因为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的清楚人性,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在这样的左右摇摆的人性观点下,我们很容易被引导,去相信善或恶,只要你稍微摇摆一下,你所体会到的会是你深陷泥潭。

当然《八》片有很大的漏洞,例如:左右邻里的不闻不问,没有任何底线的黄秋生,澳门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
6/22/2004 5:12:00 PM (#1151143)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3.

周末淘碟的时候,看到《大佬爱美丽》出了DVD,就买了一张回家。这部电影其实我是一直想看的,原因不外乎,有同性的话题,英俊的男演员,罗家英... 但是看过以后,才发现以上的三点都完全的不是个味,甚至已经有些变味。

电影并不是说谁想拍就能拍的。现在每隔几天我们就能看到有些刚毕业的导演或者不知道哪蛰伏的导演在拍自己的处女作。电影也的确需要新鲜的血液,但是每次看到的总是觉得这些新鲜血液后劲不足,甚至第一部也就是他们的收山之作,颇有些玩票意味。去年内地有了个改行拍电影的徐静蕾,好像后继效果不错,也就刺激了一些很骚动的演员试图踏上这条路,义无反顾。我想《大佬爱美丽》的导演冯德伦就是这样的骚动的人。但是还是哪句话:电影并不是说谁想拍就能拍的。我不知道英皇的杨受成或者JCE的成龙大哥是否过目过本片的剧本,是否如此心甘情愿的认为卡士就是一切(不过这一点还真的做到了,本片竟然也买了一千多万),是否真的认为冯德伦已经有了导演的本钱... 我不记得谁是本片的编剧,也难为他,如此目的不明确的剧本,他竟然写了出来。好的剧本才能给导演创造发挥的空间,除非导演有王家卫的功力。而作为新晋导演的冯德伦竟然知难而上,挺身而出欣然开拍这样的电影,失误在所难免。

影片很多地方都在继承香港喜剧电影的传统,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而导演并未有任何的创新或者改造,于是本片就像是堆砌的香港喜剧电影优秀段落的集合体。陈奕迅哭错灵堂,李建仁的自我陶醉,罗家英一本正经... 本片在说什么?这是我看完后最大的疑问,父子情深占一部分,认识自我占一部分,化解仇恨占一部分。但如果只是如此浅显的,那么本片也太过老套,因为这三部分可能在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观者就已经清楚该怎么结局。如果只是如此浅显,那么本片只能算是三流。

吴彦祖还是花瓶。我很奇怪,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磨砺,吴彦祖除了英俊依然,对于演戏的灵气已经消失殆尽,一路走过来除了《美少年之恋》还有很多新人的新鲜,《紫雨风暴》还有一些人物挣扎外,其余的电影始终在扮演花瓶,尤以近几年《游园惊梦》《杜十娘》《新扎师妹2》...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才能让大家看到些新的东西。陈奕迅还是那样搞怪。陈奕迅一直都是在扮演这种自信超爆满的贱精先生,而且每一部都那么相似,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如果很好的表现其实也是很得人心的,但是截至目前他的表演还是以《100%感觉》里最为饱满,本片显得有些强行收敛,不是很开。还有颇为失望的罗家英,干巴巴无特殊表现。倒是郑秀文,谢霆峰的瞬间演出,有些惊艳!

本片支撑了90分钟然后草草收尾,大团圆式的结局,让我笑也不是,愁也不是!
6/23/2004 2:35:00 AM (#1154626)
午夜飞行 该角色已不存在
《人肉叉烧包》,电影没看过。

没记错的话,黄秋生当年就是凭这部电影拿到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的





6/23/2004 6:12:00 AM (#1154884)
太陽火| 该角色已不存在
(引用回贴#1060148)maxt:
谢谢楼上!

香港人的文化素养不够,只是看表面繁花。
6/24/2004 12:52:00 PM (#1163529)
黄金通行证 枫的日子(gz)


级别:41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8/21/2003
不过只是有得看而已,真是郁闷啊

不过AMYWAY,还是谢谢了

支持你
6/24/2004 5:02:00 PM (#1165027)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楼上!
7/8/2004 11:46:00 AM (#1245658)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4.

又一个伴随了电影观众很多年的名字消失了,尽管他的消失泛起了人们对他的追思或者是好奇,犹如沉渣般的旧事被争相传阅,而且多为负面的。逝者已逝,我不关心他的儿子怎样怎样,他的私生活怎样怎样。当有幸能够重新温故他留给大家银幕上光彩形象的时候,不得不钦佩他或浓妆或淡彩的演技,我想即使再过很多年,他的名字永远都会和伟大的演员联系在一起。

去年仿佛是整个娱乐界的悲伤之年,太多的让人或敬仰,或珍爱,或怜惜的明星消失在天的那边。每一个华丽的转身都让人心痛不已。人们一次又一次的不得不去打开记忆的大门,庆幸的是记忆仍然清晰,不幸的同样是记忆仍然清晰,那犹如刻录般有着不灭痕迹的时刻都会刺痛心灵深处。时间是任何人也摆脱不了的,我们会在任何时候又再次听到明星消失的声音,那是谁也无法幸免的。

我在央视6套第一次看到《欲望号街车》,但那是重拍彩色影片(以后再没有看到这个版本的片子了)。整个影片充满了好莱坞电影所需要的一切因素,自杀,强奸,不伦恋,英俊的流氓,半老的徐娘... 主人公也异乎寻常的卖力,影片并没有黑白版的那样隐讳,而是直白的呈现了一切刺激大众欲望的场景。男女主人公的身材也异乎寻常的好,整部翻拍的电影变成了少儿不宜电影的范本,加上彩色的渲染,在视觉方面他显然要更为成功。两年前,我买到了黑白版的《欲望号街车》。费雯丽,这位二十世纪我看到的最美丽最激情彭湃的女演员,向人们奉献的同样激情彭湃的演技。那已然衰老的容颜,飘忽的眼神,有些无措的举止,时时刻刻反映这人物内心的创伤,当人物的历史再一次被无情的揭露,费雯丽犹如火山爆发版的歇斯底里的展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让人更为心痛的是,不久费雯丽亲自踏上了女主人公布兰齐的命运之路。这个时候的马龙.白兰度更深层次的来说,在观众的眼里还是一个性感的符号,至少那件紧绷在他身上被汗水打打湿的T恤诱惑了很多观众的眼睛。但他表现出来的粗俗的语言,野蛮的肢体都不断的为他的演技加分。他已然在向人们证明自己并不是性感偶像,不久他就凭借《码头风云》夺得了学院奖。(本片我未曾观看过,所以不好妄自评论)

很多年后,人们又在《教父》里看到了马龙.白兰度。那个依然狂放不羁的人。

再很多年后,人们只关心他的私生活,他消失了。
7/8/2004 12:43:00 PM (#1246041)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5.

成龙大哥的儿子房祖名挺着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大鼻子正式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了,不知道这是成龙大哥的幸还是不幸。另一边成龙大哥的女儿因为家产继承的问题,被很多人认为不公平,成龙大哥主动说对不起女儿,女儿的母亲正准备结婚,这又不知道是他的幸还是不幸。身在娱乐圈,不得已。

话题转到成龙大哥那部票房惨败的新片《环游地球80天》。我能够深深体会作为自己的电影而不能为自己主导的成龙的苦楚,影片的投资全部都花费在,世界的旅游,以及电脑特效上面了,这完全和成龙电影相违背了。大家欣赏成龙电影很明显是为了看到大哥的功夫身手,幽默滑稽,再加上一个弃恶扬善的主题就够了。而本片强行的更改原著的主题,强行为一部科幻小说加上了弃恶扬善的主题,影片参差了很多情节,而且不断有着莫名其妙的恶人,莫名其妙的滋扰,莫名其妙的捣乱,莫名其妙的插科打诨... 于是我们看到夺宝,刺杀,追杀... 影片因此而变成了大杂烩。于是在亚洲人眼里变味的成龙电影,在西方人眼里变味的科幻电影,也就预示着两面不讨好。

凡尔纳在自己家里凭借想像,报纸,书籍,坊间的流传编写了这部《环游地球80天》,单纯的文字作品来看,本质的内伤并不妨碍小说的成功,但是一旦要更改为影响作品,编者就不能不去考虑世界各个角落的真实情况。而恰恰是对各国民俗的一知半解变成了影片的软肋。对比新旧版本的《环游地球80天》,编导者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比比皆是。旧版本里,那个酷似卓别林的印度仆人,在西班牙斗牛,在日本表演歌伎汀...新版本里土耳其浴室接见,广州十虎到兰州打抱不平... 作为外人的别国观众看到此处常常是捧腹大笑,但一旦作为当事国的观众看到此处,我想或多或少被这种莫名其妙的伪风俗所伤害。

新版的影片,加快了情节的节奏,添加了成龙式的幽默,大牌明星(基本上是过气明星)的加盟,这是为数不多的优点。

老实讲,成龙大哥的电影在我看来几乎都是一次性的快餐食品,消费完了以后,你不必去费劲心思想明白期间的深刻含义,或者有什么警世的作用。每看完一部电影后,你可能还会将这部电影和其他的电影混淆在一起,因为主题,大纲都是那么相似。当然,成龙大哥的《醉拳2》我倒是消费过不不止3次,但那仅仅是因为我想再次体会梅艳芳的喜剧演出。
7/9/2004 12:36:00 PM (#1254682)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6.

当有些你已经预计到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心理还会产生变化吗?就如同《老友记》十年的结束,只是单单对着他们的英文剧本,我就已经潸然泪下,那份藏在心底的落寞被无限的放大。

罗斯,衷心祝福你和瑞切!你们是天生的一对,尽管你们也有分分合合,吵吵闹闹... 但一切的一切显然都是共同走向婚姻幸福的小小坎坷。你是那样的可爱,充满着童真,想想你在紫光灯下发着光的牙齿,因出汗而缩水的皮裤,喷了8次而黝黑的皮肤,向老板怒吼也换不回的三文治,特别喜欢的粉色衬衫... 你是那样的富有爱心,为菲比买来自行车,为乔怡献上的热吻,为瑞切放弃探索频道的录播... 你对每一个你爱过的女人都非常关心,即使她们已经离你而去。在任何时候你都是朋友的坚强后盾,永远祝福你!

瑞切,你的小姐脾气,让我开始怎么也无法喜欢你,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突然发现你竟然是六个人当中改变最为成功的人。你从饭来张口变成了很成功的白领,完全独立于任何人,这就是你的过人之处。你的幽默会冷不丁的爆发,你会为了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做出不懈的努力,你也会为了自己的年龄增长而伤心,你的装扮永远是那么迷人... 一个可爱的女孩,一个轻易找到目标而为之奋斗的女孩,愿你的笑容永远灿烂!

昌德乐,你的身材变化最大,突然的增肥和消瘦,让人不禁怜惜。你在任何时候都有着高深莫测的冷笑话,你在承诺面前萎缩不前,不过摊上那样的父母,不一样的童年,你有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和忧伤。你极力隐藏自己,但每次相反却凸现了自己。当和莫尼卡的婚姻来临时,你终于成长起来,勇敢的面对生活。你有着从头开始的勇气,为了自己的理想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开始另一个行业。你是城市白领阶层的代表,但显然别人没有你那样朝气蓬勃。

莫尼卡,很多人不喜欢你的好胜性格,很多时候你显得那样咄咄逼人,但正是因为这样,你才会有可能将六个人牢牢的团结在你的周围,而很多时候你也是这样做的,你为了大家的团聚准备假日晚餐,你努力满足每一个人的口味,为了大家的团聚布置陈设... 你有着很多丈夫都羡慕的职业,你会提供各种美食,你有着出奇的洁癖,所到之处整洁干净... 虽然是青少年时期的肥胖影响了你的性格,但是我们在你的身上那么清晰的体会到敢爱敢恨,永不放弃,很多人已经失去的品性。

乔怡,当你试图夺走瑞切的时候,我突然的开始讨厌你,虽然我是第一个喜欢的你。就是因为你的英俊,率真。当你听说菲比成了未婚妈妈的时候,你竟然向菲比求婚... 但是你一成不变的幼稚,不仅反映在知识水平上,而且还在于自己天真的性格上,你永远保持着成人身体,儿童头脑,你写的信被人当成6岁儿童所写,你会像孩子样痛哭失声...你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胃口,你有着自己都无法统计的一夜情... 每个人都希望像你那样没有负担目标的生活,这几乎是梦想... how you doing?

菲比,面对着自己可怕的童年,你却生就了奉献的心胸。你仿佛都是在为别人活着,因为当别人有事情发生,你总是出现在最紧要的关头。你不吃有脸的食物,你疯狂的环保主义者,为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甘愿怀孕,甘愿放弃自己的骨肉,放弃了自己唱歌成名的机会,放弃了银行多出的钱款,你看到别人快乐,你会放弃一切... 你有着特立独行的跑姿,你相信任何东西都有灵魂,你拥有别具一格的歌喉,那首SMELLY CAT... 你是最应该得到幸福的人!最终你得到了幸福。

当看到六个在任何时候都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朋友,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面前,很多的嘻笑怒骂的场面在脑海立回旋,我突然意识到这部系列剧竟然这样的深入我心。
7/12/2004 12:22:00 PM (#1274933)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7.

《十面埋伏》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做秀般盛大的首映礼,让人莫敢适从,八竿子打不着的娱乐分子齐齐露脸,看来钱真的是好东西!广州的招贴也贴了出来,7月15号公映。不知道是观众的幸还是不幸?经过《英雄》的票房奇迹的刺激,本次《十面埋伏》无所不用其极,各式各样的超作,吊足观众的胃口,广电局也为了响应或者说支持《十面埋伏》,竟然下令暑假期间不再进口任何外来影片。这让很多制片商眼红的流血,但是还是那句话:有钱能使磨推鬼。根据张艺谋的功力,我想《十面埋伏》应该不会难看的,但是鉴于张导演的义无反顾,大家请不要对商业片抱有太大奢望,只当是一次昂贵的盛宴罢了!

武侠片或者功夫片,在中国的电影史上有着很厚重的一笔。本着个人贪热闹的缘故,而且加上少年时的好高骛远,青少年算是这类影片的最大观众群。以此,在我的电影观战中,大部分的武侠片和功夫片都是在我24岁之前看到,当然不排除后来的此类影片数量减少,24岁后我只看过《卧虎藏龙》《英雄》两部影片。

武侠片和功夫片之所以吸引观众,就是因为当中的打斗场面,再加上一条不变的定律:英雄美女。环顾一下,内地的武侠片和功夫片,真真差强人意。我们看到的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的基本上全是香港电影。早期,内地并没有直白的引进香港的电影,基本上都要挂名:合拍片。就如同应该是内地此类电影的开山作《少林寺》以及后面派生出的一大堆“少林”字头的电影,只有这些才能再电影院上映。所以,应该说从那时起,录像厅的生意开始空前繁荣,再加上录像厅脆弱的墙壁完全的将声音贡献出来,任何一个听到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声效,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后来随着内地地方电视台的兴起,录像厅的生意就变成了地方小电视台的生意,观者为了这不付钱的买卖,当然欣然接受。然后随着知识产权的进一步深入人心,这种不要钱的生意不能做了,电视台又想了好办法,有线电视。这种电视的好处就是,群众要交钱,覆盖面小,本地人不会查,即使查起来也好处理。但是好景不长,没多久VCD,DVD的普及,盗版的风生水起,电视台的生意越来越难作,你也就不要幻想便宜的好事!

说起来香港早期的武侠片功夫片,好像以邵氏公司为主,但本人也只是观赏过《大醉侠》情节好像很复杂,场面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有些沉闷,里面的人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武功派别,打斗起来更像是打群架和打西洋拳。郑佩佩饰演金燕子,一个有胆识但是技艺不够的为兄报仇的女子。当时,人们应该对电影的音乐还处于模糊的阶段,于是影片经常出现主人公大醉侠莫名其妙的快板数来宝。当然演员明显的带有当时的特色,戏剧舞台的格式非常浓烈,然后加上拿腔拿调的对白,现在看只有一个感觉:起鸡皮。

在这之后,武侠片和功夫片在打斗场面上有了突飞猛进。电影中的每一个门派都有了自己的武功,虽然观者还是不明就里,但是电影工作者在这个时候,都在试图将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解释清楚,手,脚,兵器每一个细节都点到点的交代。最有特色的应该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胡枫主演。侠义精神,快意恩仇,在这个时期也更加突出,并开始突破儿女私情,国家民族也开始有所体现。

此后的武林江湖里开始讲起了内功。于是我们在这个时段就可以看到个个高手,背着钢炮,坐着火箭,在天上,水上,土里... 以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式大发神威。这个时期最有名的招式可能就是:隔山打牛。高手过招都是轰天震地,草木横飞,风云变色。此间的影片个个姿色平平,以徐克的《笑傲江湖》为代表,凭心而论本片是金庸电影改编最好的一部,也是令狐冲最成功的一部。此间徐克的另一部电影《新龙门客栈》让人耳目一新。徐老怪的扛鼎之作,而且是神奇的塑造了金镶玉这个角色,突破了以往人们对英雄侠士的脸谱化模式。强烈的人文色彩,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张曼玉的表演让人难忘。

这以后武侠片和功夫片因为电影市场的萎缩,而一蹶不振。毕竟武侠片和功夫片是很费钱的,整个市场的颓废,让制片商很难去投资一部注定收不回成本的电影。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的风光,让电影人找回了一些信心。对于《卧虎藏龙》这部影片,众说纷纭,但是他对于拯救武侠片和功夫片这个片种,却起到了强心针的作用。人们开始理解武侠片和功夫片还可以这样拍,风景如画,配乐动人。《卧虎藏龙》的打斗承继了前辈的优秀传统,人物虽然也在违反自然的上下腾挪,但是已经不是那种无任何寄托式的“飞”,李安很强调人物的重心着力点,试图解释清楚每一个场景,人物的动作相对可信了。人物没有再作什么隔山打牛的傻事,武侠片再一次回到了“真”,包括人物的武功派别,内外功修为,这是对东方的武侠片和功夫片最重要的传成。李安用一种虚与实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很多人都想做到的事,让西方人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他显然做到了,奥斯卡就是实例,而且他开启了中国电影人冲击西方电影市场的大门,后来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

武侠片和功夫片的产量已经到了个位数的地步,对于这种“成人童话”,我们无法预测他的未来,以及他的功夫场景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始终还是期待着,期待着。
7/12/2004 1:57:00 PM (#1275536)
侯逸之 该角色已不存在
    在广同里看到这样用心而有内容的贴子的心情就象有次在超市处理音像品的大堆垃圾中捡到费穆的《小城之春》一样。
   拜读完全部章节后的感觉就象看田壮壮的《小城之春》。作者追求内敛平实的风格有点过于刻意了,正如你说王小帅在模仿蔡明亮,杨德昌一样,这样风格不是你的强项,你明明该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
7/14/2004 12:25:00 PM (#1290281)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的激进,因为太多的看不惯老是徘徊在你左右,加上这个社会太过形式主义,而很多人恰恰又为这些形式主义而喜形于色。这个时候就难免的压抑的很难受,这个时候就会深究一下某些形式主义背后的东西,而刨离这些形式主义,你就会发现太多的暗箱操作和不为人知。现在的媒体很多时候只是揭露一部分,保留一部分,于是乎大家只能顺着媒体的思维活动,而我每次总是逆着媒体的思维活动,很多时候我可能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恰恰是这种貌似卑劣的行为,才会发现和解释很多你无法理解但是已经发生事件行为。感谢佛罗意德,感谢很多哲学家!自己活着可真是累!

电影作为主观的产物,虽然他用了很多具象的时间,事件,人物,环境... 但他始终是在为主观意向服务。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一部影片观察到导演的心理,是否黯淡,是否积极,是否骄傲,是否无聊,是否不可一世... 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导演手里将会以不同的样貌出现在观众面前,而好的导演则能够就同一题材发掘到不同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带给观众的是不一样的感受。浅显的例子,王晶拍的妓女很激情,陈果的妓女很感伤,尔东升的妓女很无奈,周星驰的妓女很可爱...
7/14/2004 3:16:00 PM (#1291138)
侯逸之 该角色已不存在
太哲学了........我还是默然的好
7/14/2004 6:44:00 PM (#1292209)
maxt 该角色已不存在
28.

祖母在我只有6个月大的时候,带着我从父亲当兵的建设兵团坐着火车回到老家。到了三岁的时候我才再次回到父母的身边,所以在我的记忆,感情以致内心的深处对于祖母有着更深的感情。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我的心里祖母俨然是最疼爱我的人。因而,在父母同祖母的摩擦当中,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在祖母这边,而且自己的态度在后来想想是非常伤害人的,当然在后来我明白了父母同样无私的关爱。我也有3年没有看到我的祖母了,时间真的很有杀伤力,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薄幸,祖母在自己心中的那份渴望,渐渐的淡去了。

我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观看《疯狂约会美丽都》。影片泛黄的基调注定着他的怀旧风格,淡淡的哀伤蔓延着整个90分钟。当结尾的时候,已经头发灰花的孙儿,对着已经空着的座椅说到:奶奶,电视节目完了... 我的眼泪慢慢的流了出来... 在那个矮小而坚定的妇人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祖母的影子,儿时的记忆最美好的部分涌了上来。很多的时候,人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感情或者说被别人将自己的感情调动起来,这个时候是人显得最为脆弱的时候。我已经很久没有被一部电影感动过了,而且是一部动画影片。可能是在观看动画电影时,人们总是处在最松弛的阶段,而且缤纷的色彩已经营造了一种试图回复孩子气和童贞的气氛,很容易被感染,很容易联系自己的遭遇,很容易感同身受...

完全不同于美式动画的可爱的拟人化笔调,本片使用了颇为荒诞,夸张的表现手法。每一个出场的人物身上都透着一份诡谲。祖孙二人住在仿似水塔一样的城市郊外,黑白的电视上重复的播放着,美丽三重唱的表演,祖母做着手中的毛活,幼小的孙子却表现出这个年纪不应有的忧郁孤单。祖母买来了宠物,买来了小的单车... 在孙子展开的笑颜里,祖母展开了笑颜... 工业化的进展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祖孙的生活,我们不禁开始担心祖孙二人的生活... 孙儿走上了职业自行车手的道路,但最忙碌的仍然是祖母,她那矮小的身体里释放着超人般的力量... 祖母厚厚的眼镜后面的眼睛里任何时候都充满了自信,不屈不挠地迈着一高一低的双腿为了孙儿的事业,为了拯救孙儿,不远万里,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不同于美式动画的程式化的悲喜交加,本片在每一个矛盾冲突的交点上,都会承前启后般的参加着惊喜与幽默。宠物狗根据嗅觉追踪,坐着脚踏船横渡大西洋,大洋彼岸巧遇美丽三重唱,美丽三重唱的青蛙美食,三重唱的表演,深入敌人内部解救孙儿,手榴弹的另外用途... 那种始终在渺茫里如同烛光般微弱的希望,一个连着一个,看似松散的戏剧冲突里,让观者慢慢的体会这种法国式的幽默,这种在心酸里产生的幽默。

本文的主观色彩较浓,很多突发的感慨有些牵强附会,请谅解!
7/28/2004 12:27:00 PM (#1389231)
火德仔 该角色已不存在
谢谢楼主的好介绍啊

支持你啊楼主

再发D更好的帖上来啦楼主